河北省张家口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衔接班)文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mm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卷卷头相应位置填写班级、姓名、考场、考号;在答题卡相应栏内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将考试科目、准考证号涂写在答题卡上。2.II卷内容须用0.5mm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卷相应空格或区域内。3.考试结束,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交回。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1.5分,共40小题,共60分)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1.“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这句话强调的是A.爱的层次差别和内在的联系B.君子能成为圣君的必备条件C.君子与百姓都应有仁爱之心D.实施仁政的前提是仁民爱物2.孟子既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以世袭贵族治理数以百万计农民的施政理念,又勾画了一个“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的最低限度的保障。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A.表达了社会动荡时期对精英政治的理性需求B.体现了以民众利益为出发点的“仁政”理念C.孟子思想中出自于人类天性的完美政治诉求D.社会大变革背景下封建政府的社会保障制度3.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A.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C.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D.都主张“礼”、“法”并用4.先秦儒家在社会道德伦理层面强调的父子关系应是“父慈子孝”;但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成了一种法定义务。这种变化A.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B.体现了道德休养生息政策C.反映了家庭伦理关系的紧张D.使儒家独尊地位得以确立5.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以“明人伦”为重点。无论国学还是乡学都以“六艺”为主要教育内容。所谓六艺,即札(政治伦理)、乐(艺术教育)、射与御(军事体育)、书与数(基础文化知识)。从以上教育内容可知西周的教育A.重视儒家的人伦思想B.以提高平民素质为目的C.以贵族子弟为主要教育对象D.有利于百家争鸣局面出现6.《韩非子》中记载,赵襄子被围在晋阳城中,解围后,他最先奖赏了没有大功的高赫,群臣不服。赵襄子说:“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惟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孔子听到对此十分赞赏,说道:“善赏哉!”材料体现了孔子什么思想主张A.行仁政B.法先王C.重礼乐D.正其名7.“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庆赏……则上尊而不侵。”材料代表的思想流派所持的治国理念是A.以德治国,反对刑罚B.以法治国,厉行赏罚C.无为而治,崇尚自然D.兼爱非攻,提倡节俭8.孟子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下列观点中与上述思想一致的是A.“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B.“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C.“是故欲人之爱己也,则必先爱人;欲人之敬己也,则必先敬人。”D.“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9.“为人主者,予夺生杀,务当其义,若四时;列官置吏,必以其能,若五行;好仁恶戾,任德远刑,若阳阴;此之谓能配天。”该思想提出者是A.荀子B.韩非子C.秦始皇D.董仲舒10.汉代中医著作《汤液经法》把方剂命名为大小青龙汤、白虎汤,玄武汤、朱雀汤等,宋代官方主编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出现了藿香正气散、四君子汤等新的方剂名。这反映了中医A.理念发生变化B.深受主流思想影晌C.具有迷信色彩D.主要关注人的品行11.从秦朝“焚书坑儒”到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社会中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下列关于这两种文化政策说法不正确的是A.两者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B.两者都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两者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统治D.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