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江苏省启东高一下学期期终历史一、单选题:共30题1.(2013·济南外国语学校模拟)1929—1933年,美国不少著名文化人被卷入赤贫人群。《愤怒的葡萄》的作者约翰·斯坦贝克连一块肥皂都买不起,只好用猪油加草木灰和盐做肥皂洗衣服。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美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B.美国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C.资本家的残酷剥削D.生产绝对过剩【答案】A【解析】解题时注意关键信息“1929—1933年”。这一时期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由于生产相对过剩,资产阶级为维持产品价格,纷纷限制生产,销毁产品,广大人民则因为贫困而无力购买。B项出现于1941年,C项与题意不符,D项错在“绝对过剩”。故答案为A。2.1999年8月上旬,伊夫·马穆发表文章认为,研究美国现代经济的人中存在“一个阵营包括一些企业的经济学家、市场理论家、政治家、专业记者人士。他们认为,信息技术在家庭、工业、行政部门到服务业的大规模的应用,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导致经济和经济理论发生彻底的改变”。这一阵营的人士认为美国经济发展主要得益于A.国家对经济干预B.福利政策的实施C.“新经济”的出现D.生产效率的提高【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国家干预经济是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福利政策的内容,故B项错误。“新经济”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符合材料中的观点,故C项正确。生产效率提高是“新经济”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故D项错误。3.1921年,列宁说:“我们苏维埃政权和共产党已经实行了多么急遽的转变,采取了一种被叫作‘新的’经济政策,所谓新,是对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而言。可是实质上,它比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有着更多的旧东西。”材料中的“旧东西”实质是指A.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B.国民经济退回到私有制C.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D.加强对国民经济的控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根据“它比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有着更多的旧东西”可知该政策不是苏俄之前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排除A;“退回到私有制”不符合当时苏俄的社会经济状况,故排除B;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苏俄所实行的“新的”经济政策是对之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一种调整,不是对国民经济加强控制,故排除D;根据“它比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有着更多的旧东西”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个“旧东西”实质上指的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选C。4.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图是20世纪前期苏联描绘纺织女工的一张海报。该海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A.苏联工业化建设中轻工业得到发展B.工业化政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C.斯大林实行优先发展轻工业的政策D.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该海报中纺织女工面带微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联轻工业得到了发展,故A项正确。该海报与农民无关,故B项错误。斯大林实行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的改革开始于20世纪中期,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5.苏共中央全会向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等地区和北高加索等地区的党政机关和农业机关提出一项重要的任务,这就是在五年内至少开垦1300万公顷的荒地,以扩大谷物播种面积。据此判断,当时苏联领导人是A.列宁B.斯大林C.赫鲁晓夫D.勃列日涅夫【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列宁时期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没有大规模开垦荒地的政策,故A项错误。斯大林时期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鼓励农民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故C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6.1947年联合国大会上苏联代表发言指出:“某一世界经济体只不过是‘华尔街的分店’,世界银行从属于政治目的,这让它成了一个大国的工具。”该体系它还A.是一个临时适用的多边协定B.确立了欧元的中心霸主地位C.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