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2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苏联的经济改革关键能力·素养提升考点一苏联经济体制建立探究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史料我们犯了错误:决定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当时我们决定,农民将遵照粮食征收制(又译作“余粮收集制”)交出我们所需数量的粮食,我们则把这些粮食分配给各工厂,这样,我们就是实行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了。不能说我们就是这么明确具体地给自己描绘了这样的计划,但是我们差不多就是根据这种精神行事的。——列宁《列宁选集》(第3版第4卷)发现问题:根据以上史料中列宁的检讨,说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采取了哪些措施。列宁为什么说“我们犯了错误”?(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解读】史料“当时我们决定,农民将遵照粮食征收制(又译作‘余粮收集制’)交出我们所需数量的粮食,我们则把这些粮食分配给各工厂”可以看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实行余粮收集制。从史料“就是实行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了”可以看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误在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提示:措施:实行余粮收集制;单一的公有制;否定商品货币关系等。原因: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探究2新经济政策史料党内一直存在一股强大的反对新经济政策的力量,他们认为实行新经济政策在城市培育了“耐普曼”(做买卖的商人),在农村复活了“富农”(善于经营的富裕农民),是向资本主义倒退,是搞资本主义。有人为此痛哭流涕,有人因此退党。——郑异凡《斯大林模式的来龙去脉》发现问题:从史料可以看出当时苏联党内对新经济政策存在怎样的认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历史解释、史料实证)【解读】从史料可以看出党内很多人反对新经济政策,因为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会培育“耐普曼”、复活“富农”。原因可以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进行分析。提示:党内对新经济政策存在很大的反对意见。原因: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承认商品货币关系,运用价值规律发展经济,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私有制,因此遭到不满。探究3斯大林模式史料作为苏联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主张“必须发展各类工业”,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了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整理发现问题:布哈林主张如何发展工业化建设?与斯大林的主张有何不同?(史料实证)【解读】从史料“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张本国节约”可以看出布哈林主张优先发展轻工业,通过节约积累资金;从材料“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归纳斯大林进行工业化的主张。提示:在发展途径上:布哈林主张全面发展,先轻后重;斯大林则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资金来源上:布哈林主张轻工业积累与本国节约;斯大林则主张农业服务于工业。在发展速度上:布哈林主张按常规速度发展;斯大林则主张竭力加快速度发展。一、多角度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从特点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资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与共产主义特点的非常政策,是超越生产力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措施。2.从积极作用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对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和确保国内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3.从消极作用看: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得不到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二、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1.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新经济政策充分说明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性。2.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苏俄政府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3.新经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