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四中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半期测试高一历史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平叛后,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殷民”指A、夏民后裔B、商代遗民C、周朝百姓D、少数民族2、周初实行分封制主要是为了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敌入侵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3、西周贵族集团的等级序列正确的排列是A、周王—卿大夫一诸侯一士B、周王—大夫一士一诸侯C、周王—卿—诸侯—士D、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4、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A、父死子继制B、庶长子继承制C、嫡长子继承制D、兄死子继制5、使秦国强大起来并最终完成统一的变法是A、李悝变法B、吴起变法C、邹忌变法D、商鞅变法6、下列措施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是A、封国制B、设立郡县C、分封制D、皇帝制度7、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攻打匈奴D、修筑长城8、西周实行分封制,商鞅变法推行县制,秦朝统一后实行郡县制的直接目的是A、发展封建经济B、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制C、强化中央集权D、巩固封建统治9、关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B、皇权至上是这一制度的核心C、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D、是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10、秦朝御史大夫的职责主要是A.裁决政事B.管理军事C.掌管财政D.监察百官11、中国历史山外戚和宦官多次能够掌握中央政权的根源是A、皇帝年幼B、官僚腐败C、皇权专制D、地方割据12、三省六部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A、废除了丞相,中央官制出现重大变革B、政府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C、三省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13、贞观年间,唐朝中央政府机构三省的运行机制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B、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14、北宋建立后,首先集中兵权是为了A、加强军事力量B、抵抗辽的进攻C、防止军事割据D、完成全国统一15、宋太祖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主要策略之一的是A、以三衙分割宰相的军权B、设置枢密院分割宰相的行政权C、以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权D、设置转运使分割宰相的财权16、唐朝与宋朝加强君主权力的措施中最为相似的是A、设立六部B、分化相权C、分散地方官权力D、解除统兵大将的兵权17、北宋派文臣做知州,设转运使、通判的实质是A、削夺朝中大将兵权B、防止“陈桥兵变”重演C、加强皇权D、防止分裂割据18、元朝时管理西藏的机构是A、宣政院B、巡检司C、理藩院D、自治区19、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A、奠定了后代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B、扩大了元朝的政治版图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D、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融合20、秦朝设丞相辅佐皇帝,隋、唐分散丞相权力,明朝废丞相。这些措施体现了A、国家统一的需要B、权力的相互平衡和制约C、相权严重威胁了皇权D、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21、从明初废丞相到清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说明A、皇权日益加强B、皇权、相权矛盾日益加剧C、相权战胜皇权,得以恢复D、皇权、相权矛盾得到调和22、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是A、军机处的设置B、八股取士的实施C、厂卫机构的设立D、严酷的文字狱23、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强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封建统治日趋稳固B、封建统治日趋衰弱C、君主专制空前强化D、封建国家日趋巩固24、希腊城邦的突出特征是A、小国寡民B、民主政治C、相互争战D、政体多样25、希腊城邦公民是指A、全体成年国民B、具备一定条件的成年男性C、妇女、奴隶D、外邦移民26、最终在雅典确立民主制的是A、提秀斯B、梭伦C、克里斯提尼D、伯利克里27、雅典实行民主制的目的不包括A、增强本城邦公民的凝聚力B、维护所有公民的权力C、在城邦竞争中保持独立D、夺取异邦的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