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第七节戊戌变法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第七节戊戌变法●教学重点1.戊戌变法的背景。2.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3.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教学难点1.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实质。2.如何正确评价戊戌变法?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不同的阶级在救国救民道路上都做过尝试,地主阶级中的抵抗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但均遭失败,农民阶级也进行了太平天国运动,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革命的重任落在了资产阶级的肩上,他们也试图通过改良的方法来寻求出路,由此进行了戊戌变法。第七节戊戌变法一、戊戌变法的背景关于戊戌变法的背景教材第一子目进行了分析,同学们可从思想条件方面来加以总结。戊戌变法的背景有:社会基础:民族危机的加深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初步发展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1895年甲午战争战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战后,中国的大好河山被帝国主义列强分割成一块块势力范围,绵长的海岸线竟无一处可作为自己的军港,这说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这也是戊戌变法的根本原因。从经济角度分析,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加剧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市场和劳动力条件,同时清政府也适当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更重要的是一部分地主、官僚、商人既受利润的吸引,又痛感民族危机的深重和国家力量的贫弱,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于是,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19世纪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发展,这为戊戌变法奠定了经济基础,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这为戊戌变法奠定了阶级基础。早期的维新思想可作为戊戌变法的思想条件。在这次变法中,康有为、梁启超是其中的代表。二、康、梁的维新思想从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90年代,中国的维新思想从产生到发展,最后形成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改革运动,经过了一个发展过程。在洋务运动的实践中,一批有识之士逐步觉察到如果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是远远不够的,必然涉及到其他领域,于是出现了早期维新思想。1.早期维新思想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谁,他们的主张是什么?人物内容王韬郑观应经济思想振兴工商业爱国思想以“商战”反对侵略教育思想提倡西学政治思想实行君主立宪早期维新思想家都出身洋务官僚并与洋务派上层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并没有摆脱洋务思想的束缚,但他们又从自己的亲身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仅靠吸取西洋的制炮造船,绝不能达到富强的目的。因此他们经济上主张发展工商业;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虽然他们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但他们的维新思想为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作了理论上的准备。2.康、梁的维新思想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一批志士仁人从封建士大夫的营垒中分化出来,开始追求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知识,并逐渐与封建主义的传统思想背离,奋起寻求救亡图存的新方法,从而形成了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康有为为实现其维新变法思想做了哪些活动?他的维新思想有什么特点?一是十分重视维新人才的培养,招徒讲学,培养立志变法的新人。二是重视维新变法的理论准备,他所作的理论著作以《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代表。他的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康有为维新思想的这个特点既反映了他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向西方学习,主张变革,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也暴露了他在封建传统势力面前的软弱,他的思想还不可能摆脱封建思想的影响。康有为是理论体系的创始人,而梁启超则是维新思想的宣传者,梁启超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更侧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他在《变法通议》论文中的一段话“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