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二、教学目的:掌握基本史实,深化对重点知识的理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三、教学重难点:扶清灭洋口号;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辛丑条约签订》四、主要教法:讨论,概述,提问五、教学过程(一)原因: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加深(与戊戌变法同);②清政府大举外债,增加捐税,加重人民负担;③外国传教士胡作非为,引起各地反洋教斗争(直接原因);(二)经过:1、兴起:山东★兴起山东原因A山东是外国教会势力最猖獗的地区之一,传教士为非作歹,与人民群众结怨甚深。B帝国主义瓜分狂潮中,山东首当其冲。序幕:1898年赵三多攻打当地教堂。例题12、发展:直隶、北京、天津①1899年,转移至直隶与当地义和团联合斗争。②1900年春,山东直隶境内义和团挥师北上,势发展到京津地区。③义和团进入北京、天津。例题1(三)抗击八国联军斗争—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四)性质:自发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区别于太平天国性质:反封建反侵略)(五)意义:①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迷梦。②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③削弱了清政府反动统治,加速其崩溃。④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例题3三、八国联军侵华(一)原因:义和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它们看到清政府已无力控制局势,决定直接镇压义和团。(二)经过(略)(三)《辛丑条约》签订及危害《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完全形成。典型例题1、义和团运动中,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本质说明了什么?(1)袁世凯到山东,疯狂镇压义和团。(2)慈禧太后看到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已非武力所能镇压,转而采取安抚政策,默许义和团用心爱心专心一、展示知识结构二、重点阐释1、序幕(为什么在1898年;)——是农民阶级挽救危亡的斗争。为什么在山东地区?2、扶清灭洋口号分析(例题2)3、分析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政策。(例题1)4、义和团运动失败原因分析:为何太平天国能坚持斗争14年,而义和团团很快被镇压?完成例题训练(3)5、提示其最伟大的历史功绩。《辛丑条约》1、标志着双半社会的确立。提问依据。2、《辛丑条约》签订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3、例题训练:有人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唱了一个悲凉的四部曲。试分析之。为合法团体,以便对付外国侵略者。(3)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颁布“剿匪”上谕,命令清军对义和团进行残酷镇压。清政府采取安抚政策是为了对义和团进行控制和利用,而镇压义和团才是它的真实目的,从而反映出清政府维护其地主阶级封建统治的反动本质。2、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的分析。“扶清灭洋”这一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间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灭洋”触及了时代的救亡主题,但它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虽然同样具有“爱国”和“保国”的含义,却又将“中国”、“朝廷”、“大清”等观念混同,“扶清灭洋”的提出,最初曾起了发展队伍和壮大声势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政府的政策。但是,这个口号也使义和团在斗争中放松了对清朝统治阶级的警觉,不能识破清政府的阴谋诡计,以至后来上当受骗。3、比较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兴起的不同原因,并据此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不同点。简述两大运动失败的共同原因并说明由此产生的认识。不同原因: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鸦片战争后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义和团运动兴起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空前尖锐。不同点:太平天国运动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清朝的封建统治,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建立了政权,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义和团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没有统一的组织。失败原因:主观上,农民阶级的小生产者地位决定了他们提不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认识: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比较《辛丑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异同。同:①背景:主要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疯狂对外侵略,清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