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文科历史试题本试卷共分两大部分,第Ⅰ卷为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计60分;第Ⅱ卷为材料解析题,共3小题,计40分。本试卷设定答题时间为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1、《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2、明代江南地区的一些土地所有者,不再满足于把土地出租,而是雇工经营全部或部分土地,他们亲自管理生产,非常注意作物配置和生产过程的合理化。由此可见明代江南地区A.新的经济因素滋生B.农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C.放弃传统经济模式D.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剧变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时说:“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下列各项对“此田制”的理解正确的是A.隋唐时期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而开始实行B.它规定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由政府平均分配C.它有利于对无主荒地的开垦和农业的恢复与发展D.它有利于消除土地兼并现象4、《汉书·董仲舒传》载:“(官吏们)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天下……广其田宅,博其产业。”这主要说明西汉中期A.社会两极分化严重B.土地私有制遭破坏C.社会道德衰败D.农民生活艰难5、公元619年,唐政府颁布法令,规定百姓年满五十者,皆免课役。唐朝均田制规定,老男、残疾授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亩。这表明唐朝前期A.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B.抑制土地兼并C.重视百姓的生计问题D.百姓赋税过重6、张履祥《补农书·总论》中说:“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田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赁田以耕,亦其势也。”此现象主要反映了A.家庭为生产单位经营农业B.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尚未形成C.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D.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增强7、宋代手工业制作和商业流通脱离了“用物”的初级阶段,分别向“竞作机巧”“竞通珍异”的方向发展。此变化A.深受官营手工业产品影响B.说明民营作坊追求品牌效应C.阻碍了工商业经济的发展D.有利于手工业者的技术创新8、据研究,南北朝中期,政府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出现了雇佣工匠制度和番役制度。这些制度的出现说明A.民间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B.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C.盐铁官营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D.官营手工业者由籍匠变为丁民9、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A.经济重心的南移B.私营手工业的发展C.重农抑商的影响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10、下表为北宋熙宁十年(1077)部分州县的商税额统计表(单位:贯),据此表可知此时州县杭州苏州陕州(今西安附近)桂州(今桂林)琼州(今海口)商税数额8.2万5.1万约2.2万66001.9万——据白寿彝《中国通史》编制A.长江流域商业发达B.商税成为政府的主要经济来源C.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D.黄河流域商业落后于珠江流域11、汉至隋五铢钱广泛流通,但钱币实际重量与书文重量脱钩,重量大约在三铢左右。唐朝废止五铢钱,颁行重约三铢左右的通宝钱,通宝钱遂广泛流通开来。这表明通宝钱使用A.开启了以重量命名钱币的时代B.顺应了当时经济发展的需求C.改变了古代铜铸币的基本样式D.使得五铢钱的价值完全丧失12、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行于九城,施及外洋”;佛山镇的铁锅不仅远销吴越荆楚,而且大量出口;浙江桐乡县炉头镇的铁器品“大江南北咸仰赖”。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A.商品流通打破地域限制B.商业发展促进商业市镇兴起C.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D.全国手工业的发展相对平衡13、南宋文人耐得翁在其游记《都城纪胜》中记录南宋临安城:“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内亦有不当行而借名之者,如酒行、食饭行是也。”由此记载可知A.南宋城市经济仍受政府管理B.城市行会组织最早出现在南宋C.医疗行业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