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全品复习方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科技文化 第38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VIP免费

(全品复习方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科技文化 第38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1/6
(全品复习方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科技文化 第38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2/6
(全品复习方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科技文化 第38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3/6
第38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时间/20分钟一、选择题1.战国时期,除儒、墨等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再分化出小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各家都以“以其学易天下”为宗旨,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上述现象反映的是战国时期()A.学术气氛空前浓厚B.出现百家争鸣局面C.养士之风极为盛行D.学术适应政治需要2.成语“当仁不让”的典故出自《论语·卫灵公》。孔子在给学生讲学时提出“当仁,不让于师”,意在()A.倡导学生自主学习B.督促学生以仁为己任C.鼓励学生超越老师D.提倡学生独立思考3.面对战国时期社会秩序的重建,某思想家把希望寄托在发自每个人内在心性的,具有善良、忍让、尊敬、畏惧的良知、良能上。为此,该思想家主张()A.知行合一B.施政用“仁义”和“王道”C.实行“仁政”D.以“兼爱”消除亲疏、贵贱4.《中华文化史》一书中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下列属于这一时期在前一关系上的主张的是()A.君轻民贵B.君主受命于天C.制天命而用之D.天下为主,君为客5.古代中国某思想家认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下列属于该思想家观点的是()A.制天命而用之B.弱者,道之用C.兼相爱、交相利D.事异则备变6.庄子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口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庄子意在说明()A.“道”是万物本原B.“道”没有形状C.应当“无为而治”D.“道”十分神秘7.[2018·湖北武汉调研]古代一位思想家主张尚贤、尚同,认为天下之乱是起于人们思想不同,“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他倡导:百姓“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他”是()A.墨子B.董仲舒C.朱熹D.李贽二、非选择题8.“礼”是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中国的社会秩序和民族心理有着巨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在孔子那里,“政”之语义源头是“正”,显然含有浓厚的道德寓意。他甚至直接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国以礼”。孔子并不愿意像法家一样,为执政者提供一整套的机构组织及法律设计,他始终相信道德的力量,以及道德表现形式——“礼”的力量。——宋石男《孔子的历史与历史的孔子》材料二复生(注:谭嗣同的字)所谓以心力解劫运者,仁,即心力也,心力之表见曰通,其所以害夫通者则曰礼,曰名。盖通必基于平等,而礼与名皆所以害其平等之物也。礼与名之尤大者则曰三纲五常,曰君臣、父子、夫妇。而君臣一纲尤握其机枢。……久而成劫运,其祸皆起于不仁,求返于仁而强其心力,其首务在于冲决网罗,而君统之伪学尤所先。——谭嗣同《仁学》材料三在“礼”的演进发展中,它始终未失其神圣的意味,显示出了中国社会和文明的重要特点。……不仅宫廷,而且中国社会的各阶层都通过“礼”来规范他们的生活,从而与有序的自然相一致。——安乐哲、郝大维《孔子哲学思微》(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治国理念及坚持此种理念的理由。(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对“礼”的认识,归纳“礼”与“仁”的关系。(3)据材料三,说明作者肯定“礼”的依据。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析“礼”对中华民族社会秩序与文化养成所产生的影响。课时作业(三十八)1.D[解析]根据材料“各家都以‘以其学易天下’为宗旨”可知,代表不同社会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都在试图运用自己的学术主张来服务现实政治,故选D。材料很明显并不仅仅是对学术氛围的阐述,A项错误;百家争鸣同样是表象,B项错误;士的崛起以及养士风气虽然在材料中也有所涉及,但并不是材料的重点,C项错误。2.B[解析]从材料“孔子在给学生讲学时提出‘当仁,不让于师’”可知,孔子要求学生学习“仁”、践行“仁”,故选B。3.C[解析]A项是明朝王阳明提出的,与材料中“战国时期”不符,故A项错误;B项是荀子的主张,他主张“性本恶”,与材料中“每个人内在心性的,具有善良、忍让、尊敬、畏惧的良知、良能上”不符,故B项错误;孟子主张“性本善”,与材料中“把希望寄托...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全品复习方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科技文化 第38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