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一、自学学案:(温馨提醒:仔细阅读,独立完成)(1)明朝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清朝设军机处,军机大臣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特点:机构简单、;、办事效率高;地处内廷,保密性强。(2)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是不断加强,不断削弱,秦朝实行制,汉代形成了制度,唐朝实行制。宋代为了分散宰相权力,又曾增设“”,作为副宰相。明代废除了丞相职位,权分,直接隶属于皇帝。清代设立,辅助皇帝处理政务。(3)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秦朝实行,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汉武帝时,实行,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地地方的控制。元朝实行制度。二、基础训练(特别提示:请把答案写在题号前面)1.从下列哪个朝代开始,丞相不再对皇权构成威胁A.汉朝B.唐朝C.秦朝D.明朝2.明太祖废除丞相,六部直属皇帝,其主要目的是A.健全地方职能B.厉行思想控制C.监视官吏百姓D.强化君主专制3.据统计,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日7天时间内,内外诸司奏札多达1660件,共3391件事。平均每天要处理208件奏章、424件事。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朱元璋勤政爱民B.内阁地位提高C.君主专制的加强D.明朝缺乏辅政机构4.明朝皇帝为防止内阁成为事实上的丞相,威胁皇权,所采取的措施是A.减少内阁阁员B.让宦官参政甚至控制内阁C.皇帝自己多处理政事D.不允许内阁统率六部百司5.明朝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当权时,“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下属机构了。对此评说正确的是A.明朝中期宰相制度又“借尸还魂”B.张居正擅自专权,加重明朝政治腐败C.明朝中期,六部变成内阁下属机构D.内阁设置后,地位日益提高,权力日益增大6.当看到电视剧中出现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的场面时,我们知道这一场景最早出现在A.努尔哈赤统治时期B.皇太极在位期间C.康熙帝亲政时期D.雍正帝在位时期7.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胡芦画不难,胡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胡芦,要把胡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没有任何地位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D.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8.从明朝设置内阁到清朝设置军机处,反映的主要历史趋势是A.君主专制的日益加强B.相权的日益加强C.中央官员职位增多D.中央机构的精简9.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基本趋势是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③逐渐强化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④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渐趋严密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10.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晚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主要在于它A.皇权专制具有个人独断性和随意性,难免决策失误B.大小官吏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C.官僚机构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和贪污腐化之风盛行D.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三、能力提升:(温馨提醒:仔细审题,认真解答)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语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乘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材料三……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丞相的主要作用。(2)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3)根据材料,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