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安第十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总分60分。1.铁犁牛耕在一些墓葬和石窟的壁画中多有反映,下图为甘肃嘉峪关魏晋墓葬中的一幅壁画。它反映了当时()A.西北地区最早出现了铁犁牛耕B.相关的文献记载和墓葬出土文物均为第一手史料C.西北地区已普遍使用先进的农耕技术D.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已影响到西北地区2.探究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根据提示,下表空白处应填入()①井田制的破坏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③近代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④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壮大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3.织锦是宋代丝织生产中一项主要的品种,其中由成都生产的“臣僚袄子锦”是宋朝皇帝在每年的端午节和十月初一赏赐百官所用。这里的“臣僚袄子锦”最可能产自()A.官营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C.民营手工业D.工场手工4.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晋商的代表之一。该家族“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则购买土地,大兴土木。上述情况源于()A.传统家族制度根深蒂固B.官商勾结导致吏治腐败C.农本商末观念仍居主导D.经世致用思想渐成主流5.假设一位唐代的商人到长安做生意,他的活动中不可能出现下列哪种活动?()A.在专门的“市”里卖瓷器B.从各地的草市搜罗地方特产到长安贩卖C.在居住区开绸缎店D.他的商业活动受到专门机构的监督管理6.对下图理解正确的是,当时()小农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政策保障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作用前期,积极作用为主后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瓦解的主要因素A.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B.印刷业已使用活字技术C.政府严格管理市场交易D.专设机构管理对外贸易7.“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这首唐诗反映了当时()。A.农村出现经商热潮B.农村萧条土地荒芜C.国家推行重商政策D.战乱人口大量逃亡8.史载:“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新封丘门……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这段史料记载的场景最有可能出现于()。A.秦代B.汉代C.唐代D.宋代9.元末明初时,徐一夔在《织工对》中记叙:元末至正年间,杭州“有饶于财者”,家有杼机四五具,雇工十数人,织工劳动“每夜至二鼓”,其中技艺较高的织工,且可获得“倍其值”的工资。由此可见()A.丝织业已出现雇佣关系B.自然经济从元开始解体C.私营已超过官营手工业D.元代江南经济超过北方10.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其主要影响有()①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②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③避免了西方的殖民侵略④阻碍了中外民间的贸易往来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11.仔细研读下表,表中反映的经济现象直接造成()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印花布与棉纱的税率类别单位1843年税率1858年税率印花布匹14.25%4.98%棉纱担6.94%4.86%A.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B.中国经济命脉为列强所控制C.传统耕织结构开始解体D.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12.19世纪60年代,广东传统手工工艺生产的蔗糖,原来主销内地,现在商人将土糖运往香港,再把土糖从香港作为洋货进口;广东西江所产烟草,原销广东北部,现在商人先运至香港,再运回广东销售。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起步艰难B.国货工艺水平低不如洋货受民众欢迎C.外国商品税务负担轻成本低D.半殖民地背景下中国经济贸易的窘境13.下表是近代中国棉织品进口统计表,对表中呈现的变化分析正确的是()时间进口棉纱(万担)进口棉布(万匹)1872年51224.11890年108.21556.1A.西方商品对华输出呈现倾销态势B.棉纱进口增加间接抵制棉布进口C.洋务运动对西方侵略有一定抵制D.中国自然经济已经彻底瓦解14.1888年曾国藩上奏称:“近年以来,印度、日本产茶日盛,售价较轻,西商皆争购洋茶,以至华商连年折阅(减价销售)”。这表明()A.中国工业化水平低B.传统小农经济根深蒂固C.清政府与列强交恶D.中国日益卷入世界市场15.据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记载:“奉电旨,饬令招商,多设织布、织绸等局,广为制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