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市2016-2017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公元前三世纪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谓之天府”。20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功效。这反映出都江堰的修建A.改变了“蜀道难”的交通状况B.改善了蜀地的农业生产环境C.体现了“人定胜天”的主张D.表明郡县制优于分封制【答案】B【解析】都江堰的建成,改善了蜀地的农业生产环境,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人称天府之国,B正确;A、C、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名师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表明材料主要说明都江堰对农业的影响。2.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度下,自耕农群体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下列哪一制度或政策的实施有利于稳定自耕农群体A.井田制B.海禁政策C.初税亩D.均田制【答案】D【解析】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海禁政策是限制对外贸易的政策,初税亩是春秋时期(奴隶社会)鲁国实施的土地制度,A、B、C都不符合题意,排除;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把土地分给农民,有利于稳定自耕农群体,故D正确。【名师点睛】把握关键信息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度下”“有利于稳定自耕农群体”即可。3.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所带来的主要影响是A.江南生态环境恶化B.南方的全国经济重心地位最终确立C.海上丝路贸易兴盛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答案】B【名师点睛】解题关键是了解我国古代三次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1.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南迁。2.唐朝安史之乱之后,南北经济开始接近平衡。3.南宋以后,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4.下面是中国古代冶炼燃料变化表,若要完成表格①②处的内容,对应正确的是A.唐朝、南宋B.北宋、唐朝C.北宋、南宋末年D.唐朝、元朝【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汉代开始使用煤做燃料,北宋普遍使用煤,南宋末年我国开始用焦炭冶铁,明朝广泛流行,故C正确。5.从大漠驼铃到南海云帆,说的是古代中外贸易主要商路的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答案】A【解析】中国瓷器大量通过海上外销是在北宋以后,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汉代丝绸之路到达地中海,中国当时被称为“丝国”,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清政府采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全球化的起点新航路开辟于15世纪,所以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6.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产生了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趋向的新经济因素,这种新的经济因素是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答案】B【解析】“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向工业文明演进趋向的新经济因素”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不同于传统经济模式的新的发展趋向,即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在中国出现,而“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式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就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故B正确;A、C、D都不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排除。【名师点睛】抓住关键信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向工业文明演进趋向的新经济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7.“16世纪40年代,海地岛上的6万多印第安人只剩下500人,牙买加,波多黎各和古巴等地的印地安人甚至被斩尽杀绝,为了补充劳动力,他们把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充当奴隶。”材料中的“他们”主要是指A.葡萄牙人B.西班牙人C.法国人D.荷兰人【答案】B【解析】根据时间“16世纪40年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美洲最早进行殖民扩张的是开辟通往美洲新航路的西班牙,故B正确;葡萄牙开辟的航路主要通往亚洲,法国、荷兰殖民扩张是在西班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