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金堂县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座位号、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3.选择题务必用2B铅笔将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4.非选择题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超出范围;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Ⅰ卷选择题(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有关省份的汽车号牌,其简称源自西周分封制的是A.川Q-Z5821B.京BL9276C.渝88888D.鲁HM90002.家谱是记载某姓氏家族世袭传承之书,从古至今,我国就有修撰家谱的风气。与这种历史现象相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三省六部制3.西周时期确立的宗法分封制,有力地巩固了奴隶制国家政权,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局面。但该制度并非典型的中央集权制度,主要是因为宗法分封制A.分封诸侯建立诸侯国,各诸侯国互不统属,都听命于周天子B.依靠血缘宗亲建立起严格的等级秩序,排除了异姓贵族参与政权C.使土地和人口层层向下分封,中央权力随之逐级弱化,形成“国中有国”的局面D.激化了西周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加速了西周的灭亡4.下图是我国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该时期A.汉B.秦C.唐D.宋5.它“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中国早期阶级社会中政权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材料中所提的这种表现形式是指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6.“……发迹的阶梯是对任何人都开放的,无论其家庭、出身和宗教信仰如何。事实上,在不同社会集团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流动性:权势之家或名门望族可能会因子孙不肖而败落,出身低微者则会通过这种制度可发达。”这种制度是A.宗法制B.郡县制C.均田制D.科举制7.古代地方三大制度: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的相同点表述错误的是①实行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②都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③长官都由君主直接任免,不得世袭④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影响。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8.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文臣、通判、转运使的设置,反映了A.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C.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D.中央与地方权力日益增大的趋势9.“铁券”(图1)民间俗称“免死牌”,始于汉代,是封建帝王颁发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这种现象①反映了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趋势②表明封建特权与君主专制紧密相连③说明君主专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④使君主专制下的法律制度受到挑战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10.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A.分封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C.分封制和监察制度D.宗法制和监察制度11.假设你是唐太宗时的一名中书省的长官,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你会怎样做A.交唐太宗裁定B.交门下省审议C.交兵部出兵D.交内阁处理12.“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对这一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奉天承运,皇位永继B.控制言论,维护统治C.严刑峻法,钳制思想D.废除丞相,确保皇权13.中国古代历史上,君权与相权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下列选项中,体现封建君主直接削弱宰相权力的措施有①秦朝设置御史大夫②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③元朝实施行省制④汉武帝确立内朝A.①②③④B.②④C.①③④D.①②14.西周时期出现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现象。这反映了A.长幼有序是宗法观念的核心B.血缘关系的亲疏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