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二中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从下面的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用于A、农具和酒器B、礼器和兵器C、礼器和农具D、兵器和农具2、中国古代农耕方式演变的趋势是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3、明朝后期,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综合分析这些现象,可以直接说明的结论是A、地区性社会分工扩大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手工业生产力提高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4、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A、分封制的瓦解B、封建王权的强化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D、封建制度的建立5、某地农民在每月特定的日子到中心集镇赶集,这种交易的风俗与古代的什么商贸形式有渊源关系A、夜市B、草市C、都会D、会馆6、下面是某同学所编剧本中的一段文字:“一位外国商人慕名来到北宋都城汴京,发现宋朝实行隔离监管的坊市制度,夜市百货杂陈,热闹非凡,每月还有定时一聚的庙会,他情不自禁地购买了许多丝绸服装。”你认为这段文字中应该修改之处是A、宋朝实行隔离监管的坊市制度B、夜市百货杂陈,热闹非凡C、每月有定时一聚的庙会D、购买了许多丝绸服装7、右图所示装置由东汉太守杜诗创造,实现了供风形式的革命性变化,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这种装置当时主要应用于A、灌溉B、制瓷C、冶铁D、纺织8、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这些记载反映出当时的政策是A、禁止走私贩运B、抑商、海禁C、富国强兵D、保护森林和渔业资源9、下列各项不以“抑商”为初衷的是水排鼓风图A、“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明太祖)B、“申禁人民不得出海与外国互市”(明太祖)C、“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清雍正帝)D、“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末也”(清雍正帝)10、1493年,哥伦布完成第一次远航以后,带回了他在新大陆采集的“印第安人文明之花”的玉米、甘薯和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并广泛种植,极大地缓解了饥荒对旧大陆人类生存的威胁。据此理解正确的是A、哥伦布是彻底解决亚欧大陆饥荒问题的有功之臣B、新航路的开辟密切了美洲和欧洲的经济联系C、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的形成D、新航路的开辟证实了地圆学说11、19世纪下半叶,“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厂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方的原料,它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上述材料反映了A、环球航行的探索B、世界市场的形成C、殖民扩张的开始D、资产阶级的形成12、“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该口号反映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条件下①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空前高涨②先进的社会制度创造了无穷的社会生产力③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盲动急躁的情绪④中国人民具有卓越的创造力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13、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1931年由于不堪忍受溥仪的凌辱,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这件事情震动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这件事情充分说明了当时社会A、清王朝已经彻底没落了B、中国女性逐渐摒弃了落后的封建观念C、法院的权力已经高于皇权D、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制度已经确立14、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中国在西方列强建立的国际关系体系中扮演了半殖民地的角色,社会转型极其缓慢,有关缓慢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海外留学生大量介绍西方思想文化②封建顽固势力阻挠社会变革③近代工业举步维艰④遭受侵略、主权不断丧失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