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下学期期中联考高一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和第II卷共6页。全卷共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考场、考号、姓名、座号等填写(或涂黑)在答题卷的相应栏目内。考试结束,仅收答题卷。2.第I卷(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檫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把第II卷(非选择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的相应栏目内。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1.相传炎帝“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这里的“耒耜”是指A.生产工具B.作战武器C.生活用具D.祭坛礼器2.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B.佛教的广泛传播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3.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④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A.①②③B.②④C.①③D.②③④4.马克思曾说,在珍妮纺纱机发明之前,“要想找出一个能够同时纺出两根纱的纺织工人并不比找出一个双头人容易”。中国能改变马克思这一断言的历史事件发生在A.北宋B.元朝C.明朝D.清朝5.水排是一种A.纺织工具B.冶铁工具C.灌溉工具D.耕种工具6.诗歌是时代风貌的体现。下列诗句能够证明唐朝后期坊市制度开始被打破的是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B.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客C.洛阳风俗不禁街,骑马夜归香满怀D.市人日中集,于利尽锥刀7.元代陆友仁《研北杂志》载:“世所谓正月三日为田本命。”明末清初周亮工《因树屋书影》载:“吴俗以正月三日为田生日。”上述记载反映了A.重农主义经济思想B.古代封建迷信盛行C.农业生产的落后状况D.人地矛盾异常尖锐8.关于明代海禁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其根源是小农经济B.直接原因是倭寇和西方殖民者的侵扰C.禁止民间出海贸易D.政府始终严格执行海禁政策9.平遥是著名的“晋商”发源地之一。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升昌”票号在平遥诞生。三年之后,“日升昌”在中国很多省份先后设立分支机构。19世纪40年代,它的业务更进一步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从上述材料中我们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有了新的发展B.晋商活动范围广C.山西是近代中国的经济中心D.汇兑事业在中国开始发展10.重农抑商政策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建立及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到了明清时期,这种思想继续盛行①反映出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②反映了小生产的要求③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④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11.清朝前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的根本因素是A.重农抑商政策B.封建制度腐朽C.君主专制加强D.“闭关锁国”政策12.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是A.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B.英国对华商品输出C.西方列强控制中国海关D.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13.1932年出版的《开明国语课本》里写到: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这段材料中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出现了哪些变化①自然经济逐渐解体②民族企业的产品物美价廉③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④洋务经济诞生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14.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进入了进一步发展阶段,以天津为例,在工商部注册的资产达到万元以上的企业有数十家,其中面粉、纺织、化工业生产水平居全国前列。我国民族工业在这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