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新课标高考第一轮总复习同步测试卷历史(十四)(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54分)1.(2016长郡)“周公制礼”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渊源,唐宋以前,儒家推崇的圣人向来是“周孔”,唐宋开始,“周孔”逐渐被“孔孟”所取代,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D)A.中国社会平民化程度加深B.“仁政”和“民本”思想更符合时代需求C.理学家对孟子思想的推崇D.周公思想存在的经济基础崩溃【解析】周公是传说中周礼的制定者,孔子继其踵,推崇“克己复礼”,代表的是贵族思想,孟子处于礼崩乐坏的战国时期,他把儒学的对人以仁发展为“仁政”“民本”思想,反映了普通平民的诉求。唐以前,贵族政治犹存,宋以后,社会平民化程度加深,所以孟子地位提高;东汉末至隋唐一统和唐末藩镇割据以及五代十国的历史启示了“仁政”和“民本”思想的重要性;理学家例如朱熹把孟子的著作校注,列入科举考试范围,也提升了孟子的地位;A、B、C都是变化原因。中国古代的经济基础进入战国以后就是小农经济,唐宋时期周公地位的让步与小农经济在近代崩溃的史实无关,故选D。2.(2016雅礼)《孟子》有云:“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材料表明《春秋》一书(A)A.政治立场的保守性B.维护了周王的绝对权威C.体现了孔子以德治民的理念D.提出的治国理念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解析】《孟子》有云“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说明《春秋》在维护奴隶主统治方面的作用,体现孔子思想的保守性,故A项正确;周王此时已经不具备统治天下的权威,故B项错误;以德治民的理念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儒家思想在当时没有成为治国理念,故D项错误。3.(2016长郡)“化性以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该言论最有可能出自(C)A.商鞅B.孔子C.荀子D.韩非子【解析】“伪”就是人为,非天生之意。荀子首先提出人性是恶的,而善则是后天人为的。人自降生时起,就好利、疾恶、好色,放纵这些本性就会带来不良后果,因而要“化性以起伪”。只有师法、礼义才能矫正和约束人性,所以古代的圣人“起礼义、制法度”来化导人的情性,约束人的本性。故答案选C。4.春秋战国时期的义利观有:儒家主张重义轻利,墨家主张义利并重,道家主张义利双弃,法家主张一断以法。这些不同“义利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B)A.“百家争鸣”局面促进了学术文化的发展B.不同流派希望在社会剧变中实现利益诉求C.平民教育的发展推动传统文化重焕光彩D.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结束国家分裂掌握政权【解析】材料表明诸子百家的义利观不同,每家的义利观都代表了各自阶层的利益,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变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故答案为B项。A项是“百家争鸣”的影响,排除;春秋战国时期平民教育刚刚出现,“百家争鸣”与传统文化复兴区别甚大,故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中所叙述的儒家、墨家、道家思想不符。5.(2016雅礼)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而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A)A.修改了儒家学说中的君臣关系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C.弥补先秦儒学的重大理论缺陷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解析】据题干材料,迁移所学可知,孟子强调对有过错的君主进谏,不听者就离开他,这是孟子对君臣关系的论述,体现了原始民主主义的元素,他并非无原则地强调臣民对君王的服从,相反还认为,暴君非君,面对暴君,人民有反抗的权利,而董仲舒强调对君主的绝对服从,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6.(2016附中)钱穆在《国史大纲》里提到:“(汉)武帝以前,汉儒鼓吹变法;武帝以后,汉儒渐渐鼓吹让国(将国家的统治权让给贤者)。”这反映出(B)A.汉代从推崇转变为排斥法家思想B.儒生思想的变化及与君主的较量C.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君为臣纲”D.“推恩令”并没能解决王国问题【解析】A、D不符合史实,C不符合材料。7.秦代会稽刻石及秦简中规定:妻子杀死与人通奸的丈夫无罪;夫因妻凶悍而将其耳撕裂当处耐刑(强制剃除鬓毛胡须而保留头发),而汉代以后则情势大变,唐宋律法规定:诸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