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二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限时:60分钟总分:85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9安徽黄山二模)“帝国主义”可泛指一定国家、民族对外扩张,并对别的国家、民族建立政治、经济、文化控制的政策、主张或活动。但“帝国主义”一词是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才确立其经典含义的。以下符合“帝国主义”经典含义的是()A.鸦片战争B.英法的殖民战争C.杜鲁门主义D.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答案C“帝国主义”的经典含义是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才确立的。杜鲁门主义是1947年公开反苏、反共的纲领,符合“帝国主义”的经典含义,故选C项。其他三项均发生在垄断组织出现之前,不符合“帝国主义”的经典含义。2.(2019河南郑州二模)1947年6月,美国颁布了新的《劳资关系法》,限制工人参加工会,禁止全国性同业工人集体谈判和共产党员担任工会领导职务;规定工会罢工前须先发通知并静候政府调查。罗斯福新政以来工人的权利被剥夺殆尽。这一法案()A.表明美国已经走出经济危机B.意在消除罗斯福新政的影响C.导致美国工人运动持续低迷D.受到了美国国际战略的影响答案D1947年6月,杜鲁门主义已经出台,美国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从材料信息看,美国颁布了新的《劳资关系法》,限制工人权利,这一法案显然是受到美国“遏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即受到了美国国际战略的影响,故选D项。3.(2019广东深圳一调)20世纪50年代,美国最高法院在一系列黑人民权诉讼案中,否定了种族隔离制度,并强调“若美国决心充当世界领袖,必须解决好国内的种族问题”。美国此举意在()A.巩固殖民统治B.缓解两大阵营间的矛盾C.提升国际形象D.遏制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答案C从材料信息看,最高法院认为,美国要想充当世界领袖就必须要解决好国内的种族问题,即美国最高法院否定种族隔离制度意在提升国际形象,故选C项。废除国内的种族隔离制度与巩固殖民统治、缓解两大阵营间的矛盾并无直接关联,故A.B两项错误。美国此举与遏制民族独立解放运动无关,排除D项。4.(2019江西九江质检)20世纪60年代的不结盟运动发展了万隆精神,团结了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1974年,几乎所有的第三世界国家都出席了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述现象()A.说明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B.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C.表明国际上意识形态分歧的弱化D.导致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质变答案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第三世界国家出席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表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这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故选B项。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而非加强,故A项错误。题干无法体现国际上意识形态分歧的弱化,故C项错误。两极格局下,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并未发生质变,故D项错误。5.(2019山西太原一模)不结盟运动自成立以来以支持各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为任务;进入21世纪,则着重强调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推行平等、互不侵犯、多边主义等原则,并为来自不发达地区的成员在国际谈判中争取权益。这一变化表明当今世界()A.霸权主义威胁已解除B.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增强C.政治一体化进程加快D.经济全球化是发展趋势答案B从材料信息看,进入21世纪,不结盟运动为来自不发达地区的成员在国际谈判中争取权益,这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增强,故选B项。6.(2019山东滨州期末)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占领政策由前期积极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方针,转变到后来的包庇、扶植。能够促使其转变的因素是()A.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B.世界金融体系的建立C.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D.日本政治体制的变革答案C由于中国共产党赢得内战并建立了新中国,在“冷战”的背景下,美国需要日本来牵制、对抗新中国,因此逐渐扶植日本,故选C项。1991年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与材料时间“二战后”不符,排除A项。战后世界金融体系以美国为主导,与对日政策无关,排除B项。战后日本政治体制的变革是在美国的推动下进行的,排除D项。7.(2019福建三明期末)有学者认为,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这主要指()A.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