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下册多媒体课件新课程新思想新理念《鲁滨孙漂流记》: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作者简介: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他59岁开始写小说,1719年第一部小说《鲁滨孙漂流记》发表大受欢迎。对所描写的人物理解较深,善于写个人在不利的环境中克服困难。他的主人公有聪明才智,充满活力,不信天命,相信“常识”。他尤其擅长描写环境,细节逼真,虚构的情景写得使人如身临其境,不由得不信服。他的语言自然,不引经据典,故事都是由主人公自述,使读者感到亲切。《鲁滨孙飘流记》是一部成功的现实主义小说。作者用生动逼真的细节把虚构的情景写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使故事具有强烈的真实感。作品语言朴素生动,文字明白易懂,虽然艺术上并不十分成熟,但它对英国小说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小说主人公鲁滨孙也因此成为欧洲文学史上一著名的文学形象。《鲁滨孙漂流记》解读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你会读下列字词吗?试试看!泅斫虞拽qiúzhuóyúzhuài噬羸垠罄shìléiyínqìng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作践:沮丧:无聊:孤立无援:冻饿之虞:泅:郑重其事:聊以自慰:糟蹋。灰心失望。由于清闲而烦闷。同其他事物不相联系,得不到同情和援助。游泳。受冻、挨饿的忧虑。虞:忧虑。严肃认真地对待这件事。姑且用来自我安慰。斫痕:砍削的痕迹。斫:砍,削。日规: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知足安命:满足于已经得到的,认为现在的状况很好。抵御:抵挡,抵抗。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要点复述故事情节文章结构:一、(1-3)鲁滨孙及时调整悲观绝望的心态,决定在荒岛上顽强地生存下去。二、(4-9)鲁滨孙为了生存所依赖的具体物质条件。三、(10-12)详谈鲁滨孙的精神世界:进一步调整自己生存的心态。综观全文,没有生动的故事,主要写的是鲁滨孙的心理变化过程,作者通过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理清鲁滨孙的思路:1、他的思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每个阶段的侧重点是什么?3、这几个阶段的前后联系是什么?鲁滨孙落入荒岛之初的思考经历了几个阶段?生存问题物质问题精神问题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生存问题人们必须首先吃、喝、住、穿,才能进行……——物质问题人没有精神寄托,灵魂就无所依附,到处漂荡。——精神问题人们必须首先吃、喝、住、穿,才能进行……身陷绝境的鲁滨孙找到了那些活下去的理由?1、同船的11个人中,死了10个,就他一人活着,是上帝对他的关照。2、从船上获得了维持生活的大量必需品,这是上帝对他的恩赐。3、而他的日记本上所列出的六大“好处”,最集中体现了鲁滨孙要顽强活下去的理由。作者在文中怎样展现了鲁滨孙的日常生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制作日历,记录时间,从船上获得物品,艰难地打造木栅栏围墙,以及每天在岛上各处寻找事物。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人类创造生活的艰难,也表现了鲁滨孙勤于创造,务实肯干的精神。为了清楚地了解自己是怎么活着的,可能活多长时间,这表明了他对生存下去充满信心。鲁滨孙在逆境中的自我安慰算不算逃避现实?为什么?不算。在那样的绝境中,任何人都必须首先解决心理问题,调整自己的心态,才能有下一步的行动。鲁滨孙短时间内成功完成了心理调整,为他在荒岛上顺利地生存下去打好了心理基础。他的这种自我安慰是值得肯定的。如何理解鲁滨孙的记日记和阅读《圣经》及其他祈祷书的行为?鲁滨孙记日记使他精神有所寄托,减轻心中的苦闷,便于深入思考当前的处境。西方人普遍面临的一个精神问题是人与上帝的关系。在这种荒岛上,人更有理由相信上帝的存在,鲁滨孙就有了活下去的精神支柱。鲁滨孙是一个怎样的人?鲁滨孙是一个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意志坚强,生存信念执著;勇于创造,务实肯干的人。作品以第一人称写有什么好处?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