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雨巷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新诗的特点。2、把握本诗创作的时代背景。3、深刻体会诗中的象征手法,并有意识地对诗歌的结构、节奏和韵律加以分析,能够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年),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诗集有《我的回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这首诗创作于这首诗创作于19271927年夏天,时年夏天,时值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之后,诗值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之后,诗人隐居江苏松江,感受到了“在这个时人隐居江苏松江,感受到了“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代做中国人的苦恼”。《《雨巷雨巷》》这首诗这首诗便反映了这种郁结在诗人心头的大革命便反映了这种郁结在诗人心头的大革命失败后的彷徨苦闷的时代情绪。让我们失败后的彷徨苦闷的时代情绪。让我们听一听这首诗的配乐朗诵听一听这首诗的配乐朗诵…………时代背景二、预习自测1、给下列词语注音。彷徨()寂寥()彳亍()惆怅()凄婉()颓圮()2、解释下列词语。彷徨()彳亍()太息()惆怅()颓圮()迷茫()3、给全诗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反复朗读。预习自测参考答案:1、pánghuangjìliáochìchùchóuchàngqīwǎntuípǐ2、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彳亍:走走停停的样子。太息:叹息。惆怅:伤感,失意。颓圮:坍塌,破败。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迷离恍惚。3、略。1、反复吟咏,思考该用怎样的情感和语气朗读这首诗,并加以尝试2、理解文意,理顺文脉,列出结构。第一部分(1):“我”希望遇见丁香姑娘。第二部分(2-5):“我”遇见丁香姑娘。整体感知点拨:情感应该是缠绵、幽怨的,语气应是低沉、舒缓的第三部分(6):“我”希望再次遇见丁香姑娘。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戴望舒,现代派诗人。前期的诗轻盈流丽,重象征、意象,追求诗意的朦胧、含蓄。后期的诗,因受抗战激发,诗风变得厚重、刚健,语言也更为洗练纯朴。《雨巷》是用象征手法写的一首抒情诗。三、探究案------质疑解疑,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文本解读1、赏析第一节①“我”有什么特点?(孤独,彷徨,寂寞。)②“悠长”“寂寥”有何象征意义?(象征了当时黑暗现实的沉闷。)2、赏析第二节①姑娘的形象有什么特点?②诗人为什么用丁香来比喻姑娘?1、外表: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内心:忧愁、哀怨、彷徨。2、丁香是美丽的、素洁的、高雅的《雨巷》诗意图3、第三节对刻画姑娘的形象有何作用?4、第四节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5、第四节到第六节写姑娘“走近”“飘过”“远了”“消散”,有何含义?3)、这一节进一步刻画了丁香姑娘的形象,即“我”期待的姑娘同“我”一样彷徨又迷茫。4)、语言上的复沓,像交织在一起的抒情乐曲一样,听起来和谐悦耳,加重了诗歌的抒情色彩。5)、上述几个词语形象地写出了丁香姑娘飘然而来又飘然而去的情景,象征理想的缥缈、空虚、破灭。6、首尾两节字面基本相同,只是把“逢着”改为“飘过”,为什么?(诗人只轻巧地把“逢着”改为“飘过”使得诗歌在基本的重复之外又有变化,让人联想全诗,前面是时间的开端,后面是时间的结束,更加感到诗人情感的表达余音绕梁,回味无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幽深潮湿,两边是寂寥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意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什么?A:雨巷小巷,长长的青石板路,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常见的有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漂亮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花姑娘,一瞬即逝,不可把握,给人短暂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念和无限的惆怅。(朦胧恍惚迷离的意境。)探究点三: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