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2种群和生物群落•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1)概念: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2.出生率和死亡率•(1)概念: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2)意义:是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决定•3.年龄组成•(1)概念: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3)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4.性别比例•(1)概念: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2)意义:在一定程度上着种群密度。变化趋势影响•1.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的步骤是什么?•2.怎样选取样方?•二、种群数量的变化•1.“J”型曲线•(1)产生原因:、气候适宜、无敌害等。•(2)特点:种群数量。•2.“S”型曲线•(1)产生原因:受如空间、食物、敌害的制约。•(2)特点: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K值)后,将停止增长。食物、空间条件充裕连续增长环境条件最大值•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3.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三、生物群落•1.概念: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的总和。各种生物•思考探讨提示:•1.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2.随机选取样方,样方大小一般为100cm×100cm。•3.不是。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将在K值上下保持相对稳定,主要受资源和空间的限制,使种群数量上下波动。•一、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1.实习原理:通常只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用来估计整个种群的种群密度。•2.方法步骤•(1)样方法——以双子叶草本植物为例•(2)标志重捕法——以鼠为例•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部分个体:在该种群生存环境中,均匀设置捕获点,捕获一部分个体,并对其进行标志后,再在原地将其放回,并记录个体数(N1)•↓•重捕,计数:一段时间后,在原来的捕获点再次捕获一部分个体,并计数数量(N2)及其中被标志的个体数(N0),然后放回原来的环境•↓•计算种群密度:利用公式N/N1=N2/N0计算出N,即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二、种群增长的曲线及其应用•1.增长曲线比较•种群增长主要有两种方式,可分别用“J”型曲线和“S”型曲线表示(如下图所示),二者的主要区别如下表:•(1)相同点:两曲线都表示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2)二者区别如下表: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前提条件环境资源无限环境资源有限特点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种群数量先增加,增长到一定数量后保持稳定K值的有无无K值有K值曲线形成原因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种内斗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多增长率变化及曲线•2.在生产中的应用•(1)在实际环境中,种群增长一般都呈“S”型曲线,但生物迁入一个新的环境后,一定时期内的增长可看作“J”型增长曲线。•(2)在“S”型曲线中,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资源再生能力最强。因此,在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方面,如渔业捕捞,应在种群数量大于时开始捕捞,并且应使捕捞后的种群数量保持在点。这样做既可获得较大捕捞量,又可保持种群的高速增长,不影响资源的再生。•(2009年安徽理综)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时间(天)15913172125293337成虫数(只)610287113120727030232734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增长•【解析】据图可知,随培养时间的延长,个体数量不断增加,但增加速率先上升后下降。当个体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密度改变,所以种群增长速率下降。•【答案】C•(2009年江苏生物)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试管号ⅠⅡⅢⅣ培养液体积(mL)105105起始酵母菌数(103个)105510•A.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C.试管Ⅲ内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