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初到长安,以《赋得古原草送别》拜见老诗人顾况,顾打趣道:“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但读到“野火”联时,不由赞叹:“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大加引荐。琵琶行(并序)白居易一、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中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称“元白”,与刘禹锡称“刘白”。政治上,有“兼济天下”的思想,关心劳动人民的疾苦,写下了以《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许多“讽喻诗”。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雪,弄花草”、别无寄托、无病呻吟的作品,认为诗歌应该反映人民疾苦,倡导“新乐府运动”。著有《白氏长庆集》。时期生活特点诗歌特点前期(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以讽喻诗为主。代表作品为《卖炭翁》后期(即自贬江州司马到死)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闲适诗:《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生平与诗作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主张严缉凶手,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洲司马。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遂以此为理由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有愤慨。到江洲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到江洲的第二年就创作了这篇著名的长诗。二、文体简介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自由,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湓浦pénpǔ铮铮然zhēng商贾gǔ•悯然mǐn憔悴qiáocuì转徙xǐ•恬然tián谪zhé浔阳xún•荻花dí声声思sì捻niǎn•霓裳nícháng六幺yāo迸bèng•裂帛bó虾蟆hámá红绡xiāo•钿头diàn银篦bì阑干lán•呕哑ōuyā嘲哳zhāozhā四、听朗诵,读准字音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1、自读诗前小序,疏通文意。思考: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六、课文解读2、研读第一段。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找出景物描写的诗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时茫茫江浸月。点名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别2、研读第二段。说说琵琶女音乐演奏过程及效果。第二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找出音乐描写的叠音词、比喻句。琵琶演奏情况,声情并茂。3、研读第三段•琵琶女自述身世。•诗的前半部分写欢乐事,是否与琵琶女的苦身世矛盾?不矛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起对比反衬作用采用了什么手法?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少年得意老年失意门庭若市年轻貌美昔日欢笑独守空船今日辛酸年长色衰鲜明的对比诗歌的第三部分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自诉身世苦是为了塑造一个封建社会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控诉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4、研读第四段诗人慨叹自己的命运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慨叹琵琶女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白居易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同是天涯沦落人5、研读第五段•琵琶女第三次演奏,达到了怎样的效果?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行》结构为君翻作为君翻作《《琵琶行琵琶行》》却坐促弦弦转急却坐促弦弦转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是天涯沦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