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游戏的组织与指导幼儿园游戏的组织与指导幼儿园游戏的组织与指导幼儿园游戏的组织与指导关虹关虹提纲•一、幼儿园游戏现场指导的策略•二、角色游戏的组织与指导•三、结构游戏的组织与指导•四、表演游戏的组织与指导•五、有规则游戏的组织与指导一、幼儿园游戏现场指导的策略•如果说,为儿童创设游戏的环境条件、做好游戏开展的组织工作及其计划的制定,是对儿童游戏活动的外界帮助和支持,是一种场外指导,那么教师对儿童游戏过程的介入和指导,就是对游戏活动本身的现场指导。•在学前儿童游戏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地对儿童施加一定的影响或干预,即指导,以保证游戏发展价值和教育作用的切实实现。教师参与幼儿游戏进行指导具有以下三个功能:•支持儿童游戏的态度功能•密切师生关系的情感功能•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功能•教师对儿童游戏的指导的时机、方法必须是恰当的、适宜的,否则就成了对游戏的一种不必要的干扰。•教师在儿童游戏中的作用或作为应以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和尊重儿童主体性为前提。游戏过程中的现场指导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技巧或策略,并具有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所以游戏中的现场指导充分体现了幼儿教师教育工作的科学性、艺术性和创造性。教师要把握以下策略或基本要求:-(一)指导以观察为依据游戏指导从指导者的意图或意向上来说,可以分为两种性质:一种是正向的,即通过指导促进或肯定儿童的某种行为;另一种是负向的,即通过指导抑制或否定儿童的某种行为。在儿童游戏正常顺利进行的过程中,教师介入本身就是对儿童游戏的支持和激励。而在游戏行为中出现了危及儿童人身安全的危险因素和违反游戏常规的现象时,则要进行作为负向影响的指导。对于儿童游戏中的行为,无论是抑制或否定还是促进或肯定,都必须是在充分、细致的观察之后进行指导。只有通过观察,才能够了解儿童对于当前活动的兴趣,已有的经验或问题,方能够准确地作出是否介入及选择如何指导的判断。这种观察既可以通过站在旁边看、听或与儿童交谈来进行,也可以通过与儿童共同游戏来进行。通过这种观察,教师可以判断儿童行为的意义,确定指导的必要性和针对性。例1•幼儿园中班建构区。一个男孩(甲)在幼儿园中班建构区。一个男孩(甲)在用软塑料块搭“大高楼”,另一个男孩用软塑料块搭“大高楼”,另一个男孩(乙)在他旁边玩飞机。每当甲搭好了(乙)在他旁边玩飞机。每当甲搭好了“大高楼”,乙的“飞机”就开过来,“大高楼”,乙的“飞机”就开过来,撞倒了甲的“大高楼”。撞倒了甲的“大高楼”。例2•幼儿园大班“娃娃家”区,一个男孩(爸幼儿园大班“娃娃家”区,一个男孩(爸爸)独自在“家”用橡皮泥搓长条条,娃爸)独自在“家”用橡皮泥搓长条条,娃娃放在一边的小床上,门关着。娃放在一边的小床上,门关着。•从表面看来,这个“娃娃家”中的男孩的游戏状态很平淡、乏味,其行为近乎无所事事。但教师如果仔细观察,可能会发现这个男孩非常专注、投入,实际上他在努力地玩着,只是没有积极的语言交流而已。•下面是两位教师不同的指导过程:教师A•教师A观察后,想了解”爸爸”为何忙碌,并进行鼓励。•教师A的指导言行:•教师:(敲门)有人在家吗?•爸爸:什么人?(并未放下手中的橡皮泥)•教师:我是你家隔壁邻居,兰兰妈妈。•爸爸:噢,你有什么事?我正忙着呢。•教师:我想向你家借个水桶,你忙什么呢?•爸爸:马上有人要来装有线电视,我要赶快把电线修好接上。•教师:噢,那不着急,我下午再来借,打扰了(未进娃娃家门,转身走开。稍后,见爸爸已将电视装好,再去借水桶,并欣赏电视)•教师:有线电视的节目真多,比原来更好看啦!•爸爸:你们家也去装一个吧!要我帮你们接电线吗?教师B•教师B未观察或观察不细致,以为“爸爸”无所事事或“不务正业”,想把儿童引入其他活动。•教师B的指导言行:•教师:(敲门)有人在家吗?•爸爸:什么人?(未放下手中活)•教师:我是你们家客人,快开门。(没有身份,自称客人不合情理)•爸爸:我很忙,你等会儿再来。•教师:你这个爸爸怎没礼貌,客人来了不招待吗?•爸爸:(无奈,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