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躬行仁义方可“王天下”这篇文章集中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作为儒家思想千年亚圣的孟子,他的言辞中更多体现着“经世济民”的社会立场。这篇文章闪烁着圣哲思想的光辉与仁爱的博大。学习这类文章一定要能在文言的背后感受并体会到古圣人那颗炙热的心与照耀夜空的灵魂。也就是说,学习“文言知识”只是基础目标,提升“文化素养”“培养人文情怀”方为根本目的。“文言”与“文化”“情怀”不可背道而驰、彼此剥离、顾此失彼,二者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教学目标:1.落实“加”“鼓”“直”“王”等文言实词与判断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特殊句式。2.通过把握梁惠王与孟子对“民”认识的不同,基本把握孟子经世保民的民本思想。(保民而王)一、【常识常记】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其学说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于是“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和《寡人之于国也》被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其次,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本文:引君入瓮的设问方法)再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本文特色:比喻论证)二、创作背景《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题目是编者加的。“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1、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2.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致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前334),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迫不及待地向他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三.孟子的仁政思想(1)以民为本的思想。(2)邦国的主权在民。(3)对民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4)政事以民为归宿。(5)用人以民意为准。(6)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7)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8)反对不义的战争。(1).民本思想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主题积累】亚圣孟子1.孟子名言名句(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尽心上》(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公孙丑下》(4)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梁惠王上》(5)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梁惠王下》(6)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