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乳奉亲郯子,春秋时郯国国君。生性至孝,父母年老都患眼疾,很想吃鹿乳。郯子听说鹿乳可以治好双亲的眼疾,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猎人误认其为鹿,正要射他,他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猎人敬其孝心,以鹿乳相赠,并护送郯子出山。而国君孝顺的故事也成了千古佳话流传至今。学科网.zxxk.组卷网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鸟兽尚且如此,人何以堪?父爱如山,母爱如海。父母给予我们的爱,我们永远也报答不完。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以孝而著称的《陈情表》。陈情表晋李密陈述、禀报隐情、苦衷奏章禀告自己苦衷的奏章学科网.zxxk.1“表”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己见的一种奏章。2是谁陈情?向谁陈情?陈什么情?李密(224-287),西晋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其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学科网解题作者简介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晋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为人正直,颇有才干。曾仕蜀汉为郎,蜀亡以后,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新政权,笼络蜀汉旧臣人心,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他上表陈情,以祖母年老无人供养,辞不从命。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马。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李密,幼年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长大后博学善辩。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我们今天读这篇文章,就应从感情和政治两个方面来考虑它的内容和表现技巧,而不能仅仅看作是一篇“以孝感人”的“至文”了。忠孝两全是《陈情表》的中心,这种封建意识本不足取,但由于这篇文章语言恳切,文笔委婉,记叙详尽,说理周密,表达感情淋漓尽致,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苏轼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后人由课文标题展开思考:为什么要“陈”?“陈”什么?如何“陈”??历述自己的悲惨遭遇叙写进退两难的处境提出孝之大理提出先尽孝后尽忠愿乞终养不能就职“陈”的方法: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或以情动人)凄苦,悲凉感激,恳切真挚,诚恳忠诚,期待把握感情基调,朗读课文翻译课文:第一段原文: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译文:臣子李密陈言:臣子因为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年纪到了四岁,舅舅又逼迫母亲改了嫁。原文: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译文:我的奶奶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多病消瘦,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我小的时候经常有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古今异义词:不行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译文: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了儿子。原文: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