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管理处副主任事迹材料一首歌唱得好:“金杯银杯,比不上咱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比不上咱老百姓的夸奖。……”他带领的公路施工队伍,是一支老百姓的“放心队伍”;他担纲的公路施工工程,是首屈一指的“放心工程”;他经手的工程项目,材料采购,只有一条“渠道”,全部公开招标、投标。104国道的里程碑可以作证,渎边公路沿线十八万菜农可以作证,通向六朝古都的新机场高速公路可以作证。修桥铺路,世世代代,是中华民族的积德善举,也许是五千年传统道德遗传基因的作用,童年时代的鲍祖强一搁下书包,就跑到村口的公路边,透过飞扬的尘土,翘首观看筑路工人在修桥铺路,当老师教会他“神圣”和“伟大”这两个词的含义时,就把它们和汗水横流、尘垢满面的筑路工人联系在一起,随着年龄的增长,那条纵贯南北的国道也在同步延伸、拓宽、加固、改观;那往来不绝的人群,一泻千里的车流,伴着他的遐想和志愿一起奔腾:长大后,就干这一行,修桥铺路。1981年9月,鲍祖强考取了南京交通学校的路桥专业,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机遇,更不是巧合,而是他为实现理想和施展抱负的必然选择。1984年7月,中专毕业的鲍祖强到XX县区公路管理处一报到,就打起背包上了施工第一线,担任了104国道宜兴段水泥路改造工程技术员。从那一天起,他成了一名梦寐以求、名副其实的筑路工人。也是从那一天开始,他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注入了他一见钟情的神圣事业。除了那副近视眼镜还留着几分书生气,他与所有筑路工人第1页共5页一样,头戴安全帽、身穿工作服,雄纠纠、气昂昂地踏上了工地。石子、钢筋、石灰、黄沙、水泥……风一刮播土扬尘,雨一下满路泥泞。烈日、寒风、霜雪、骤雨……寒冷刺骨的西风、38度的高温。施工任务是既定的,规格质量是铁打的,鲍祖强感到了肩上担子的分量,他凭着坚强的信念,给自己的工作下了一个定义:“干这一行,就是要为国家、为人民多修路,修好路。”从学校到工地,是人生的跨越,从理想到实践,是知识的升华。鲍祖强把课堂上学到的技术知识,娴熟、大胆、成功地运用到施工实践中去,从施工方案制订、路线放样到施工进度、规格质量验收,一丝不苟,认真把关,确保了施工进度和技术质量要求。“好级配才有好强度”,“好强度才能修好路”,鲍祖强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干的,为了搞好石子、黄沙、水泥的级配,他形影不离自己的用武之地,一方面严格选材,把握科学配方,一方面向熟练工人请教,还要随时随地进行现场指导、技术盯稍。1989年3月开工的苏南首条准一级公路宜漕线施工过程中,和桥段已完成灰土工程的800多米长的路基经验收不合格,施工单位一拖再拖,要求重新验收,鲍祖强用“长杆灌入仪”、“环刀密实度”抽查测试,结果都不合格,鲍祖强当场决定:翻工重修。晚上九时,边庄段工地石灰用完,工人们心里发急,正在现场指挥的鲍祖强二话没说,连夜赶到二十五里外的万石桥联系灰料,迅速安排运输车辆,一直忙到凌晨三点,终于把石灰运到了现场。徐张线沥青路面铺浇时遇到雷阵雨,鲍祖强赶到现场,路面已经受潮,如不采取措施,势必留下质量隐患,一车料要几千元,但他当机立断:雨天停止铺浇,淋雨地段全部“铣刨”。尽管损失了上万元,但确保了路面质量万无一失。第2页共5页一年初夏,他在工地不慎扭伤了右腿,脚踝浮肿,他把医院开出的休息证明扔在了一边,硬是用一条腿踩着自行车上了工地。他离不开工地,工地也离不开他。鲍祖强当年的书生气已被他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所取代。只要事关质量,决不留情。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质量就是崭新的记录:104国道宜兴段56公里的水泥路工程荣获宁杭线全线第一名。宜漕段准一级公路建成后,使用十多年仍然完好无损,成为全省独一无二的成功典范。徐张线沥青路面工程达到94.5%的优良率。1987年9月这位年轻的知识分子,主要技术骨干,被公路处党支部、交通局党委吸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鲍祖强为宜兴公路管理处赢得了荣誉,争到了名气,同时也赢得了市场,闯出了天下。这个被称作“放心队伍,放心工程”的公路施工工程队,施工任务接踵而来:1995年6月至1997年6月,鲍祖强带领施工队伍承担了南京新机场高速公路d标段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