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一建一分公司金马项目部施工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编制:审核:批准:2010年4月30日编制说明本工程建筑面积14018m2,地下2层为车库,地上18层,总高度60.10m。为了施工中尽量减少质量通病的出现,制定本工程质量通病的预防措施。从长期施工经验来看,墙体轴线位移、砌体砂浆饱满度差、砌体接槎不良以及混凝土蜂窝、麻面等质量问题或通病已不是普遍存在。而回填土沉陷、框架梁底与填充墙之间的饰面层开裂、泵送预拌混凝土现浇板裂缝、框架结构砌体拉结筋留设不当等质量问题则相对较为突出,为确保本工程施工质量通病能得有效防治、解决、特编制本措施。一、主体结构(一)楼板及悬挑板上筋下踏1.现象楼板及悬挑板上部筋被下踏,易出现混凝土板面裂缝,严重时会造成悬挑板断裂。2.原因分析(1)双层楼板筋,上筋支撑不足。(2)悬挑板(雨篷、阳台板)主筋撑钩不足。(3)混凝土浇捣时,钢筋被踩下,不及时校正。(4)绑扎定位方法错误(如表面部同高的钢筋绑扎在一起)。3.预防措施(1)按规定在上牌与下排筋之间放置撑钩(钢筋马蹬),撑钩间距不宜大于900mm。(2)悬挑板(雨篷、阳台板)按设计或施工方案要求放置钢筋马蹬(垫块),钢筋马蹬(垫块)间距不应大于900mm.(3)钢筋绑扎和混凝土浇振时,应铺设专用通道并派专人看筋发现钢筋被踩下或位移,必须及时纠正。(4)钢筋绑扎位置及绑扎工艺应符合要求。(二)泵送混凝土现浇板裂缝1.现象用泵送预拌混凝土的现浇板,待混凝土终凝后表面产生大量裂缝。2.原因分析(1)水灰比过大,砼表面产生大量气泡和龟裂现象。(2)混凝土总细粉用量和砂率过大,增加了混凝土的收缩裂缝。(3)混凝土养护不当而开裂。3.预防措施(1)在确保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和坍落度不变的前提下,优待考虑掺加适量高效减水剂和能减少混凝土收缩的外加剂,以降低水灰比和减少干缩裂缝。(2)预拌混凝土运至现场后,为防止混凝土离析,均应做二次搅拌,并对其坍落度及匀质性进行检测,严禁任意加水、加浆。(3)将混凝土振实后立即刮平,待混凝土初凝时用约20㎏/m重的铁辊来回碾压2~3遍,以增加其表面密实度和封闭因水分蒸发而出现的表面裂纹。碾压完后,应及时用木抹进一步压实抹平。待混凝土终凝前的一个小时内,再用抹子压实抹光进行二次压抹封缝处理。(4)在混凝土初凝后首次压抹时就应先覆盖一层塑料薄膜,待终凝时再错缝覆盖一层塑料薄膜或草帘至14天为以上。(5)严格按规定控制楼面上荷重量及上荷时间等影响因素(三)现浇楼梯板施工缝留置不当1.现象现浇楼梯板施工缝未留置在梯板跨度中间1/3范围内且接槎不齐现象。2.原因分析(1)施工技术人员对规范条文和结构力学等专业知识不熟悉,不了解梯板剪力墙较小处具体在什么部位。(2)施工技术交底不详实或技术措施不当。3.预防措施(1)认真学习结构知识和施工技术标准,了解楼梯梯板的剪力图,按规范要求划分出剪力较小的区段。(后附图)现浇楼梯梯板施工缝应留置设在梯板跨度中间1/3范围内(剪力较小处),施工缝应垂直于楼梯板底面且位于该踏步面距踏步前缘2/3宽的位置。施工缝处宜采用下边锯有约35㎜深凹槽梳子板,凹槽间距等于梯板受力钢筋间距的木模板作挡板。(四)竖向结构钢筋偏移1.现象:墙、柱(含框架柱)等竖向结构钢筋偏移量明显超过规范要求,甚至影响模板支设。2.原因分析(1)绑扎钢筋骨架先未搭设支撑装置,导致骨架缺少依靠而歪斜,支模时以无法校正到位。(2)浇筑混凝土时,在竖向结构顶部应设置梳子筋等钢筋定位装置并派专人检查、校正钢筋的位置。3.预防措施(1)绑扎钢筋骨架先搭设支撑装置,导致骨架缺少依靠而歪斜,支模时已无法校正到位。(2)浇筑混凝土时,在竖向结构顶部应设置梳子筋等钢筋定位装置并派专人检查、校正钢筋的位置。(3)剪力墙及框住等结构钢筋最大位移量不超过35mm;否则必须报审施工技术处理方案。任何人严禁擅自采取将移位钢筋割除或热煨弯的处理方法。二、砌体结构工程(一)砂浆饱满度差1、现象水平缝砂将饱满度低于80%,竖缝内无砂浆。2、原因分析(1)砂将和易性差,砌筑时挤浆困难,砖与砂浆层粘结差。(2)干砖上墙,砂浆早期脱水,与砖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