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锅炉安装烘炉和煮炉工艺烘炉工艺1总则及作业准备1.1烘炉的目的是通过把新筑炉墙中的水份慢慢地烘干,避免运行时,由于炉温过高,使炉墙内的水份急剧蒸发膨胀而挤裂炉墙。1.2烘炉前应具备的条件及检查内容:1.2.1锅炉及本体的附属装置已全部安装合格,水压试验已由监检部门认可合格,并签署。1.2.2本体砌筑和保温工作已全部结束,养护期已足够,炉膛、风道、烟道,内部已清扫干净,膨胀缝中的砖、灰杂物已清除,漏风试验合格。1.2.3烘炉所需的辅助设备。如,风机、水泵已试运转合格,有关的热工仪表已校验就位。1.2.4供给烘炉用的水、电、燃料已准备充足。1.2.5检查各有关阀门开关是否灵活,并给予润滑,锅筒和集箱上的膨胀指示器是否已装好,并对“0”点,无膨胀指示器者,应设置临时性的膨胀指示器。1.2.6制定好烘炉的技术方案,其中应包含有升降温曲线图,烘炉操作的劳动力组织已编排好,并已向有关人员进行了作业的技术交底和参数记录工作。1.2.7安设的烘炉所需用的热工和电气仪表均应调试合格,且应符合要求。1.3选定炉墙的测温点及取样点,如设备技术文件无规定时一般可12.2设在:(1)燃烧室侧墙中部炉排(或卫燃带)上方1.5m~2m处。(2)过热器或相应炉膛烟气出口两侧墙的中部。(3)省煤器或相应烟道口后墙中部。在以上地点应装设有不少于2支的热电偶测温计或水银温度计。对于搁置日久的砌砖炉墙新炉,若自然通风干燥良好,可适当减少烘炉时间。1.4往锅炉内注入清水(最好是脱盐水)至正常操作的水位,并且在整个烘炉过程中一直维持这一水位,应遵循以下程序:1.4.1开启水位表上的汽、水连通管旋塞,关闭其排水旋塞;开启各压力表下的三通旋塞,但不与大气接通;开启锅炉本体蒸汽管道及过热器出口集箱上的排污阀门、空气阀和给水管道阀门;关闭蒸汽出口总阀和锅筒所有排污阀门。1.4.2开动锅炉电动给水泵往锅炉内缓慢地上水,进水水温不宜过高,应控制在70℃以下。当水位升至最底水位时,暂停进水,并检查水位是否降低。如水位下降,必须检查原因,并消除之,方能继续上水至正常水位。2烘炉作业2.1根据制定的烘炉方案进行烘炉作业。烘炉方案的确定,与锅炉形式、炉墙结构、炉墙潮湿程度有关,以控制升温速度和持续时间。方案一般有下列三种方式的选择:⑴火焰烘炉法——一般锅炉均适用,且最常用;⑵蒸汽烘炉法——只适于有水冷壁的锅炉,且有较充裕的蒸汽热源场合;⑶热风烘炉法——主要用于轻型炉墙。2.2火焰烘炉法烘炉作业12.32.2.1在炉膛燃烧室炉排的中部堆以木柴,若炉膛较大时,可均匀堆二至三堆,用煤油或柴油引燃,略微开启烟道档板,利用自然通风维持小于及带出湿气。链条炉排应定期转动,防止烧坏。对于沸腾煤粉炉无炉排者,可用型钢或生铁条在灰斗上方拱造一临时炉排堆放木柴等燃料。2.2.2控制炉火燃烧强度,开始的几天,用文火,且勿使火堆靠近炉墙。第一天控制炉膛出口处烟温≤50℃,以后每天温升≤20℃(轻型炉墙<100℃并作好记录,烘炉中、后期(点火后7~10天)可逐步添加煤而至全用煤(煤粉炉可以喷油),以加强燃烧,提高炉膛出口烟温以烘干后墙,必要时可起动引风机提高炉膛负压-2~-3mmH2O。烘炉后期,炉膛出口处(或过热器后)的烟温度最高不要超过250℃(轻型炉墙为160℃)。2.2.3在整个烘炉期间(包括以下各烘炉法),均应注意锅筒的水位,使其经常保持于水位计上限的位置。2.2.4烘炉所需的时间,对于重型炉墙一般为14~16天,轻型炉墙和整体安装的锅炉宜为4~7天,如炉墙或天气特别潮湿,应适当延长烘炉时间,以达到第3.1条所规定的烘炉质量为依据。烘炉期间,应经常检查墙体的膨胀情况,出现裂纹或异常迹象时,应降低升温(降温)速度,查明原因,采取补救措施。2.3蒸汽烘炉法作业:2.3.1拆除与水冷壁集箱第二排污阀连接的排污管,自该处接入由外部蒸汽管网供汽的临时管道,视锅炉的大小而决定由一处或多处的排污阀引入蒸汽。2.3.2按1.4.2条要求,向锅炉上足水后,向锅炉连续均匀地通入0.3~0.4MPa的饱和蒸汽。若蒸汽管网的汽压过高,可通过减压。增湿使之达到要求,不得使用过热蒸汽直接通入锅炉内,以免发生危险。2.3.3控制通入蒸汽的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