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要讨论中小学的教育问题,首先应该回答,中小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中小学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本人认为,学生通过中小学的学习,首先要知道怎样做人、做一个合格的人?也就是要让学生懂得,行为处事要遵守道德规范,要遵守法律法规,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但目前的状况,我们的中小学在这方面教育的效果实在是令人担忧。倒不是说学校缺少道德规范方面的教学内容,而是方式方法实在成问题。关于做人道理方面,不是光靠课堂简单的灌输就有用的,就拿我们这一代为例,我们从小就是读“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长大的,但是长大后一接触社会,看到了社会如此的腐败,小时后受到的教育很快就被彻底地粉碎。因此灌输没有用的。例如,我们经常在教育孩子要诚实,但在语文课的写作文或写读后感时,若写出真实的想法,因为思想不够高尚,而只能得低分,甚至要求重写;而那些学大人样写一些假、大、空的大道理的人,却可以得高分,这实际上难道不是在鼓励学生们说假话吗?从小就培养说这些套话、空话,这样的写作能力有什么意义?!所以说,在教学生如何做人方面,目前我们的学校教育还是很有问题的。第二方面,要教学生基本的生活常识、安全保护知识,培养其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这方面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但还是不够重视,一般都把责任推给了家长,家长当然有责任,但学校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应该设置专门的课程。第三方面才是科学基础知识,目的是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这方面,我们的学校已经足够重视了,但方式方法上都不合式,采用的应试教育模式,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其智力,没有好处,而往往适得其反。许多知识点的要求太高,现在中学学的许多都是以前大学才教的知识,小学却在学以前中学才教的知识,这是违反人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和逆反心理。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人格的培养,这方面我们的中小学应该基本上没有考虑,主要是难度很大。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个性,如何因材施教,完善每个学生的人格,确实是很难的事情。但我们的学校、老师,应该在各项教学活动中,注意到人格的培养问题。总之,我认为,我们的中小学应该为社会培养出诚实善良、遵纪守法、人格完善、身心健康、具有自理能力的青少年。至于培养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文学家、技师、企业家等等的专业人才,是高校的任务。中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总目标:在“三个面向”思想指导下,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通过思想教育增强学生主人翁的责任感;通过创设道德情境,培养学生道德选择和道德体验能力;通过分阶段的德目要求,设计系列化的德育活动,发展学生道德实践能力,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学会做人,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性心理素质发展目标:1、个体主体性素质(1)自学能动性:有积极向上的追求目标;有求知的欲望,使兴趣和爱好获得适时的、有利的发展;有参与意识,积极参与各项有意的活动。(2)独立自主性: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的能力,使自我意识等得到健康的发展。(3)积极创造性思维能力2、培养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乐于把自己的精力、才能和时间用于集体活动当中。3、培养较广泛的兴趣和需要,并成为多种健康行为的动因4、增强健康心理和坚韧勇敢的性格(二)、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目标:1、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守信、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积极向上等良好品德2、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关心民族振兴大业3、形成遵守社会公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