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上港乡樊清瑞学习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经典名句2深入理解孟子提倡施行“仁政”的儒家思想3学习文章提出观点用事实和道理层层深入论证后,得出结论的方法和思路4体会孟子文章多用排比大气磅礴的风格简介作者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提倡君主行仁政、举王道的治国思想,以及舍生取义的立人之道.初读课文疏通文意•注意:正读音、断节奏、标重音、体会感情•注意:对照注释和教师提示疏通文意批注以下重点词句•在课下注释中用横线划出词类活用的“域、固、威”;用波浪线标出古今异义词“亲戚”;用三角号标出通假字“畔”。•多助之至之,到。至,极点。•以天下之所顺所,代词,放在动词前表示······的人,·····的事物,······的地方,此处是······的人。这句意思是:让天下人都归顺他的人。•夫环而攻之而不胜,必有得天时者矣。意思是:包围起来攻打它,必定有得天时的战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有得天时的战机,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硬锐利,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让天下人都归顺他的人去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精读课文理解主旨•精读1、2、3段思考:•1孟子在文章中提出了什么观点?•2孟子是怎样来论述这一观点的•精读4段思考:•孟子在论述治国方略后得出什么结论?背诵课文体会艺术风格•注意2、3、4段中的排比句,朗诵时要有气势。达标检测•一、理解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孟子经过大气磅礴的论述得出的结论是——————————。3、得道者达到的最佳局面是:———————————————。失道者面对的最坏局面是:————————————————。4、君子战必胜矣的原因是:———————————————。•二、解释加括号的词•1七里之(郭)2委而(去)之•3(亲戚)(畔)之4多助(之)至•三、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意思•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四、简要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答案•一、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天下顺之;亲戚畔之。4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二、1外城。2离开。3泛指内外亲属;通“叛”,背叛。4到。•三、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四、先鲜明的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然后以战争的攻守方失败分别证明观点,最后从治国方略上论述,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