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教学设计刘天琴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能仿照课文写排比句。2、初读课文,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本课生字词语。〖教具准备〗小黑板、录音机。〖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师: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祖国母亲的生日,在这一天,我们都会做些什么呢?(引导学生简单说出在国庆节到处张灯结彩,天安门阅兵仪式、各地的文艺庆祝等活动)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回到1949年的10月1日,看看第一个国庆日,天安门广场上的场景。(教师板书。)2、读题、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二、自学课文,完成任务1、师: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课文,思考以下问题:⑴、读通课文,学会字词。⑵、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⑶、解决疑难,发现疑难,不懂的地方打上“?”2、学生自学课文,完成教师所给任务。3、检查反馈:⑴生字、词语的检查:“协”,查什么部?(十部。)“瞻”,点拔第11笔:长点。落实“瞻仰”的意思。(恭敬地看)“擎”,共几笔?(16笔)“诞”,注意读音(dàn,不要误读为“yán”)飘拂(招展、飘扬)、迎风招展、排山倒海、徐徐上升。⑵提出不理解的词语讨论。⑶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从此句看出“新中国成立了”,“成立”换个词,也可以说新中国诞生了)⑷解决部分学生的疑难问题。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试着给课文分段。2、分段练习: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4个)这几个场面是怎么连接的?(时间)给课文分段。试说根据什么分的。综合板书: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完成练习,抄写字词1、区别形近字,并组词:泽()设()渠()瞻()译()投()距()檐()2、抄写并确定带点字的部首和笔划数,填在括号里:协商()典礼()诞生()融成()瞻仰()胸膛()爆发()率领()3、抄写课文生字、词语各四遍。4、课后认真阅读课文,将文章读熟。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一、二两段的内容。2、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高兴、激动的心情。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点〗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高兴、激动的心情。〖教学难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用排比、比喻仿写句子。〖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听写词语:协商、迎风招展、四面八方、排山倒海、爆发、瞻仰、诞生、肃静、飘拂。2、用文中的一句话解释开国大典的意思。二、学习第一段1、指名分节读课文。读后思考: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时间:1949年10月1日。地点: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参加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市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共30万人。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要点:参加典礼有各方代表,总人数30万;会场广阔;主席台布置庄严、隆重;入场的群众队伍涌动如潮。)3、投影或小黑板揭示句子:比较: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挤得满满的,成了一个人海。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挤得满满的,到处是举着红旗的人。⑴两句句子哪一句好,为什么?(体会课文原句运用比喻,不仅写出人多的气势,而且表达出人们喜悦激动的心情。)⑵朗读这句句子,读出喜悦、兴奋。4、第4节中还有哪些句子反映了人民群众参加典礼的喜悦心情?找到句子后试着练习,然后朗读一句给大家听。评价重点:⑴句子有没有找对?⑵有没有读出喜悦心情?鼓励学生竞读。齐读第4小节。三、学习第二段1、理清典礼仪程:⑴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⑵用上“先……再……接着……”等关联词语,简要述说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2、找出典礼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