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乘风中学陈莎1、准确读写课文8个生字和“寝不安席、频来入梦、凄凉、朦胧、可见一斑、真挚”等词语。2、搜集季羡林资料及文中相关的资料。3、感情朗读。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学习目标小学阶段曾学过与季大师相关文章•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国学大师——季羡林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学术交流演讲时季羡林与温家宝总理字词正音zhì真挚qǐn寝不安席pín频来入梦ménglóng朦胧qī凄凉bān可见一斑piān篇目你会读吗?崇高真挚爱慕奔丧(bēnsāng)弃养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终天之恨泪流不止频来入梦朦胧薄bó暗沮丧忍耐可见一斑心潮腾涌怅望灰天思潮起伏理解词语•真挚:•弃养:•寝不安席:•终天之恨:•薄暗:•沮丧:•频来入梦:•思潮起伏:•心潮腾涌:•可见一斑:•怅望灰天:(感情)真诚恳切。婉辞,指父母死亡。无法安然入睡。终身的遗恨。昏暗。灰心失望。频:屡次,连续几次。屡次到梦中来。心情跳跃、涌动。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斑:杂色的花纹或斑点。比喻见到事物的一少部分就能推知事物的整体。惆怅地望着暗淡的天空。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作者怀着一种怎样的情感来怀念母亲?3、按照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给文章分段。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在六岁时就离开了生母,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这给作者留下了终天之恨。后来作者到德国留学,祖国母亲又成了他梦中的牵挂,这种感情异常强烈,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他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时光。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倾吐心声,表达了自己失去母亲的巨大痛苦。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把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同样的爱慕表达得淋漓尽致。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作者对两位母亲有着同样的情怀,那就是崇敬、爱慕、怀念,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1自然段)(2自然段)(3—12自然段)(13自然段)2、多次的合分、分合中自然流露自己的情感3、文章开头与结尾对母亲的怀念却是永远不变的,从而首尾呼应1、这篇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开门见山学习写作方法,灵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