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秦汉文化一、两汉的民族关系1.与匈奴的关系(1)“西汉初期:匈奴不断南下进攻,汉政府与匈奴”,并进行贸易往来。(2)汉武帝时:派卫青、北击匈奴,匈奴北徙漠北。(3)汉元帝时:将宫女作为公主,远嫁呼韩邪单于,密切了汉匈关系。霍去病和亲王昭君(4)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二部。南匈奴向汉称臣,北匈奴仍威胁着中原及河西、西域。(5)东汉前期: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解除了北匈奴对东汉和的威胁。2.与西域各族的关系(1)张骞通西域: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起友好关系。(2)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3)东汉班超经营西域,西域与内地联系加强。南北119年西域都护西域3.与西南夷和百越的关系(1)汉武帝时:先后在西南夷地区设郡。(2)东汉初,西南夷重新并入汉朝版图。(3)汉朝时:华东、华南地区的越人部族众多,总称百越。汉武帝时在南越设等九郡,进行有效的管辖。南海二、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1.两汉与东亚国家的交往(1)与朝鲜的交往:①两汉时期: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曾多次派人赴汉,先后会见汉武帝和光武帝。②朝鲜特产檀弓、果下马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等工艺品以及生产工具等输出到朝鲜。(2)与日本的交往:①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与汉通使。②东汉光武帝赐”国王金印。(3)与越南的关系:两汉时期,越南的象牙、犀牛、珍珠输往中国。中国的铁犁牛耕技术、技术也在越南推广。铁制朝鲜半岛汉委奴水利工程2.两汉与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国家的交往(1)便利的交通条件:西汉时有从长安出发,经、玉门关或阳关、西域、葱岭,通往大月氏、安息、大秦的陆上要道即。汉武帝以后,还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2)交流的内容: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两汉之际,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河西走廊丝绸之路铁器(3)交往的主要国家:安息是西亚的大国,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大获其利。公元97年,班超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行至波斯湾,未能到达大秦。166年,王朝派出的使者终于到达东汉,将象牙、犀角等礼物赠给东汉皇帝。这是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大秦安敦[归纳概括]秦汉时期民族关系新发展的表现1.战争与和好:匈奴贵族经常南下掠夺。(1)秦朝对匈奴以防为主,修长城,加强边防。(2)汉初反击匈奴失败后,实行和亲。汉武帝时,大规模反击匈奴,安定了北部边疆。(3)东汉时,南匈奴归附,对北匈奴予以反击,恢复了对河西和西域的统治。2.开拓与发展(1)移民河套,安定北部边疆。(2)秦朝统一越族地区,设置三郡,促进越族地区的开发。汉武帝时设九郡。(3)汉武帝在西南地区设郡县,加强了联系。(4)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两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前60年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5)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重设西域都护,恢复对西域的统治。[轻巧识记]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1.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图示2.陆上丝绸之路3.海上丝绸之路汉朝开展积极的对外交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远及欧洲和非洲。朝鲜半岛各国与汉朝关系密切,贸易往来频繁。两汉时,中日、中越经济文化联系也日益密切。张骞开辟的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通“”道,被称为丝绸之路,加强了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汉武帝时,还开辟了近世所说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1.(2009年北京西城区模拟)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间的冲突,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系统,“”“”帝国采取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与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之策。表现在()A.联络月氏、夹击匈奴、通婚和亲B.北讨匈奴、南征北战、开凿灵渠C.修建驿道、收复河套、开发象郡D.构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解析】本题注重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用制险塞”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