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2培养学生联想力过程与方法1理解“树叶”和“木叶”以及“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2结合诗歌“意象”“意境”品味诗歌语言暗示性。3通过“意象”“意境”练习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祖国诗歌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2从文章所阐释的知识和道理中,看出它在文学鉴赏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做到融会贯通。教学重点理解“树叶”和“木叶”以及“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教学难点学习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自主、品读、合作、探究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林庚(1910~2006),字静希。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著有《春夜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唐诗综论》等十一部文集。(二)、诗歌的意象与意境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意象与意境的创造不是由作者一个人来完成的,意象与意境需要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作者营造出艺术氛围,读者感受这种艺术氛围,当二者融合在一起,就创造出了意象与意境,这比较符合中国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意象与意境是中国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他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三)、基础自测(预习课文,完成练习册上本课基础知识部分)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学生齐读)杜甫的《登高》(课件展示)诗中最能体现秋天苏木萧条、空旷辽阔景色的诗句是哪两句?明确: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为什么杜甫在“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用“落木”而不用“树叶”呢?“落木”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究竟有怎样的文化意蕴呢?今天我们一起到课文《说木叶》中寻找答案吧。二、结合问题研讨课文。观看有关“树”、“叶”、“树叶”和“落叶”、“木叶”和“落木”图片结合课文回答问题(学生品读,合作,讨论,归纳,展示。教师适时点播,评价,师生共同明确。)1、请找出有关“树”、“叶”、“树叶”和“落叶”、“木叶”和“落木”的诗句,并根据诗句分析这些意象出现的季节、外在的特征和内在的涵义。树叶使用场合:春夏;特征:繁茂的枝叶,枝叶的绿色,树干褐绿色,饱满;意味:密密层层,浓阴满地。木叶使用场合:秋风叶落;特征:木质的树干,隐含落叶的因素,微黄,干燥;意味:空阔,疏朗的清秋气息,有飘零意味,会让人感伤,离人的叹息,游人的漂泊。落木场合:深秋;特征:空阔。2、分析了这些意象的内在含义,联系课本思考为什么普普通通的事物会有如此丰富的特征?明确:诗歌中语言的暗示性的特点。答案在第几段?明确:第五段。画出来,请齐读。三、学以致用(请大家快速读,细细品。)1、说出“月”在诗句中含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州》王安石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杜甫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望月有感》白居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月”的内在含义:思乡,思亲。2、请举出含有“水”的意象的诗句(包括作者、出处),并说出“水”在诗句中的内在涵义。四、拓展应用。请围绕意象“水”或者“月”写一段话,要突出意象暗示性的特点,有一定的意境,并表达一定的感情。五、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了解了树叶、木叶、落木、落叶的细微差别,并分析了产生这些差别的原因,即诗歌语言有暗示性的特点。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希望同学们经过今天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激情,有修养的小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