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表面上看来只是一名描写姑娘外貌的话,学生朗读时并没有产生什么特别的感情。为了拔动学生的心弦,我便将这名话提出来让学生轻声读,并划出描写姑娘献宝时的外貌、神态的词语。接着提问:这是一个姑娘献宝时的珍贵镜头,写得好吗?(学生当然会说“好”,我便紧接着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我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并在旁提示:这最后一段是叙述姑娘进城献宝,为要描写她的外貌、神态,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什么?这样,学生通过仔细读这句话,理解了隐藏在语句中的深刻含义:作者通过这六个排列整齐的句式:“白里透红……”充分地表达了姑娘的坚定信念,高度赞扬了她拾金不味的高尚品德。学生齐声朗读这句话时,眼前仿佛出现了姑娘献宝时那动人的一幕,都被她拾金不味的高尚品德深深感动了,再次朗读时理解更透了,感情也更深了。三、品读品读是高层次的读,它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深一步探索文章主旨,品评、欣赏作者用词造句,深篇布局、精妙之处,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一)品读欣赏,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如《颐和园》一课,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通过品读欣赏,学生理解了游览顺序,作者写颐和园的不同景点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写出了各自不同的特点,“写长廊抓住长而美的特点”;“写万寿山抓住主要景物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昆明湖,采取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的方法;写十七孔桥)作者为了把这几处景色紧密地联系起来,文中多次用了过渡句。如“走完长廊就到万寿山脚下”,“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等等。学生通过品读欣赏,体会到作者的写作特色;“点滴积字”可以运用到作文中去。(二)品读欣赏、与作者的心相契合如《采蒲台的苇》一课,讲的是采蒲台的劳动人民依靠生活,依靠苇打击敌人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我先让学生边看课文,边听配乐朗诵课文的录音,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景,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然后抓住重点词句师生共同研究各段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例如第一、第二节描写“苇的世界”、“苇的海”,景色美丽,读的时候就要指导学生用缓慢、带有赞美的语气读。学生边读边想象苇塘那迷人的景色,心中使会和作者一样充满对苇塘的爱,课文第三段第二层讲一个普通男人为掩护干部而壮烈牺牲。“不是”、“没有”充分表现了他宁可流血牺牲,也不向敌人屈服的大无畏精神,读的时候应简短有力、毫不含糊。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完全进入了角色,与作者的心完全相契合,深刻体会到那男孩宁死不屈,顽强斗争的崇高品质。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活动,在教学中切实指导学生读书,课堂上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是一条可取之路。让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注重朗读训练,切实把语文课上成语言训练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