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国防意识教育的推进及其举措摘要:国防意识是公民抵御外侮、捍卫主权、维护国家尊严和安全的主观认识,是培养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国家国防教育和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平时期高校国防意识教育重要性尤为突出。通过对中国大学生国防意识现状的分析,浅谈推进国防意识教育的发展和一些举措。关键词:高校;国防意识教育;举措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20)05-0160-02国防意识是公民抵御外侮、捍卫主权、维护国家尊严和安全的主观认识,是培养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国家国防教育和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古训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无数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没有强烈的国防意识,就会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国防意识的高低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安危。因此加强和推进高校国防意识教育尤为重要。一、和平时期高校国防意识教育的突出性人类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个系列的战争史。国家的兴衰、民族的融合、社会的演进,都与战争息息相关。有文字记载以来,只有300年没有战争的记载。有史可查的战争约15000次左右。这说明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经历的生活环境无非是战争与和平两种。由于战争对人类生存发展的特殊影响,无疑又成为对人类行为和心里结构制约的最大社会历史活动。不管人们的主观愿望如何,在客观上总回避不了对战争、和平问题的回答。一般来说,战争时期人们为了征服对手,抵御外患,国防意识是不容清淡的。可是在和平时期,由于人们对战争的厌倦、畏惧和麻痹,就特别容易滋长苟安心里,失去必要的国防意识。而这种意识一旦丧失,整个国家和民族就成为一触即溃的纸壁沙墙。中外历史上都不缺少这方面的沉痛教训。因此,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绝不能思想麻痹、掉以轻心,越是在和平时期,就越要重视培养公民的国防意识,作为未来国家栋梁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的高校学生尤为如此。二、正确认识当代大学生国防意识淡薄的现状及原因当前,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的认识仍停留在军事、战争、国防、领土、情报、间谍这类传统的区域,忽视了对文化、信息等新兴领域的认识。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和平年代,重经济、轻国防的观念所有抬头。致使有些大学生滋生“军事、国事、天下事,关我啥事”等消极思想。大经济环境下,正处于逐渐成型三观的大学生很容易熏陶出的金钱至上等不良观念,意志力薄弱,极易被外物所诱惑。不能把国家安全放在心上,对于敌对势力的“西化”和“分化”图谋认识不清,对于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极端宗教主义的破坏性和危害性认识不足,国防安全意识淡薄。出现这种令人担忧的情况,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高校国防教育的偏失。高校认知力度不足,国防教育发展失衡。《国防教育法》规定,“学校应当将国防教育列入学校的工作和教学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但有些高校对此认识不足,只是在新生入学后进行短期军事训练,或开设短期军事理论课,讲解一些基本的军事知识,国防素质教育大多流于形式。二是高校国防意识教育弱化。有些高校主观上对国防教育也很重视,有计划、有安排,但由于针对性不够强,渠道单一,效果多半不理想。尤其普遍的现象是,多数高校在国防教育上重技能、轻意识,认识不到国防意识教育的重要性,而是把国防教育片面地理解为军事技能和知识的传授。三是教育力量的匮乏。如今大学招生年年增加,教育规模逐年扩大,师生比例不断减少,大课堂的教学方式无法保证教学质量。专业化军事课教师、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缺乏已成事实。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缺乏高水平的专职教师,其他非专业教师只能勉强满足本校军事理论课的教学需求。且全国高校普遍存在着国防意识教育教材的不规范、不统一,极大限制了国防意识教育工作的开展。四是其他意识形态的冲击。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诸国在意识形态上有很大的不同。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淡化意识形态因素,以便在国际交往中得到更大发展,虽然这一举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