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知识目标:1.阐述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2.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能力目标:1.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预测一些遗传现象;2.尝试设计杂交实验。情感目标: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Mendel,1822-1884)奥地利人。主要工作:1856~1864经过8年的杂交实验,1865年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的论文。一、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及方法1.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1)自花传粉、闭花受粉;(2)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3)子代数量多,包裹在豆荚中,易于统计分析。2.人工异花传粉(杂交)示意图去雄蕊♀♀高茎(或矮茎)的花♂矮茎(或高茎)的花传粉(1)去雄(2)套袋(3)传粉(4)套袋P×F1F2矮高高×高矮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为什么F1只有高茎?为什么F2中出现矮茎?1.过程: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2.性状: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纯种亲本杂交,后代中未表现出来的性状。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纯种亲本杂交,后代中表现出来的性状。孟德尔研究的豌豆的七对相对性状(1)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后改称为基因)决定的。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3)配子中,遗传因子分开后是单个存在的。(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2)在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1.孟德尔对分离现象提出的假说DD高茎矮茎ddPF1(减数分裂)配子Dd(受精)Dd高茎2.遗传图解F1Dd配子DdDdDdDDDdDddd高茎高茎高茎矮茎1∶2∶1F23.模拟实验四、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实验测交:用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五、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基因)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基因)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基因)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1.基因的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必须是有性生殖必须是真核生物必须是细胞核遗传必须是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1.黄色公鼠a分别与黑色母鼠b和c交配,在几次产仔中,母鼠b产仔为9黑6黄,母鼠c产仔全为黑色。那么亲本a、b、c中可能为纯合子的是()A.b和cB.a和cC.a和bD.只有aB2.小麦高秆(H)对矮秆(h)是显性。现有两株高秆小麦,它们的亲本中都有一个是矮秆小麦。这两株小麦杂交,后代出现纯合子的几率是()A.75%B.50%C.25%D.12.5%B3.大豆的白花和紫花是一对相对性状,下列4组杂交实验中,能判断性状显隐性关系的是()①紫花×紫花→紫花;②紫花×紫花→301株紫花+110株白花;③紫花×白花→410株紫花;④紫花×白花→98株紫花+101株白花。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B4.下列各组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兔的长毛与白毛B.兔的短毛与狗的长毛C.人的正常肤色与白化病D.人的双眼皮与大眼睛C(1)根据上表中第______组的调查结果可以判断出该性状的显隐性,显性性状是______,隐性性状是_____。(2)在第一组的抽样家庭中,双亲的基因型组合方式可能是什么?一有耳垂无耳垂Aa×Aa5.人群中有耳垂性状和无耳垂性状的遗传情况(控制耳垂的基因用A、a表示)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一、豌豆作实验材料的优点性状、相对性状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正反交、自交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显性遗传因子、隐性遗传因子、纯合子、杂合子四、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测交实验五、分离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