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是“互联网+教育”,不是“教育+互联网”VIP免费

是“互联网+教育”,不是“教育+互联网”_第1页
1/1
是“互联网+教育”,不是“教育+互联网”说起什么是“互联网+”,国家开放大学校长杨志坚讲了一个故事。一次,他去美国圣安东尼奥市出差,准备顺便去看一场美职篮马刺队的比赛。但他却为如何买票、如何订酒店、如何进场犯愁不已。他的朋友摆摆手,掏出手机,“用它就搞定了”。通过手机预订房间,买票、选座,直到散场,他也没掏出过钱包。“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来说,互联网、信息化更像一种工具;而对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人们来说,互联网如同他们的内脏器官,无线网就是他们每日呼吸吐纳的空气。”在杨志坚看来,这是数字“原住民”和数字“移民”之间的差距。在线与否,生死存亡。1997年,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在中国出版,掀起了一股现代科技启蒙的浪潮。当时的中国,互联网网民只有60万人。然而,不到20年后的今天,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6.49亿人。如今,一位爱尔兰记者对中国的第一印象是,手机正在成为中国人的口袋图书馆。他说:“在北京的地铁上,坐在你对面的人可能看上去正在安静地盯着他们的手机,实际上他们正在全神贯注地读那些专门显示在他们手机上的令人惊心动魄的小说。”“互联网+”让终身学习成了瞬息之间即可完成的事情,国家开放大学的“五分钟课程”让用户可以在一个等公交车的时间完成学习,聚沙成塔的微学习时代已打开了一条门缝。如今,“互联网+教育”成了教育领域最热的词。但是杨宗凯却认为,目前中国的教育信息化仍处在从“教育+互联网”到“互联网+教育”转变的过程。杨宗凯说:“我们现在还处在‘新瓶装老酒’的阶段,虽然电子白板、电子教材都有了,但是在电子化外衣下,信息化并没有重塑教育方式和课堂生态。”他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教育+互联网’就像是西红柿炒鸡蛋,炒出来番茄是番茄,鸡蛋是鸡蛋;‘互联网+教育’则是一锅老汤,所有的食材都融化共存在一锅汤里,不分你我。”在未来的教育中,信息技术要与教学深度融合。正如一位参会者所说,“再先进的技术、再高级的软件,也无法替代教师的言传身教;再多彩的视频、再精美的画面,也无法替代面对面、手牵手的温暖鼓励”。(节选自《中国教育报》2015年5月25日第1版)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是“互联网+教育”,不是“教育+互联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