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揣摩人物形象,3、理解文章所揭示的道理。教学重点1、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2、刻苦治学、提高修养的重要性。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辨”,总之,知识可以改变人,知识能够塑造人,三国时期的吕蒙就是一例。师生交流作者与《资治通鉴》的有关信息。二、朗读课文,理解大意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停顿。2、老师范读或播放录音,学生听读,标注节奏、知停顿,注意体会语气。3、学生自由朗读。4、点名读,师生评议。5、齐读课文。6、学生结合注释,译读课文,可与同学交流讨论。7、检测学生理解情况,点名译该文,解释重点字词。三、理清思路(提问学生)四、研讨与赏析(小组讨论后推选代表发言)1.赏析本文言简意丰的对话美。学生品味文章的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人情味的对话描写。感受三位人物各自说话的口吻、神态、心理,然后自由发言。选一位同学范读全文。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的心理。读毕,其余同学评议:孙权谆谆告诫,应读得语重心长;鲁肃惊叹,应读出情不自禁的神态;吕蒙显得自得、自豪,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不同的个性、情趣。五、探究质疑,深入研讨(同桌交流后发言)1.质疑:孙权劝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请问他是怎样劝学的?归纳:首先是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必要性,其次是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2.质疑: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可谓是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情感与融洽关系。请问作者在此描写二人的对话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何作用?3.质疑: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归纳:在东吴、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是周瑜之下的二号人物,鲁肃之所以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赏识吕蒙的才略,表现了鲁肃的爱才、敬才,以及二人的情投意合,这也是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效果和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4.质疑:“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现已成为一名耳熟能详的成语,请问这一成语的启示何在?归纳: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拿老眼光看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物。六、体验反思,总结全文。教师提问:吕蒙由不学到学乃至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人怎样的启发。学生思考发言。教师评议学生发言。小结: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语言凝练,含义丰富。以对话来刻画人物,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文章材料取舍、详略安排得当,同时又很好地运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突出孙权的善“劝”,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劝人上进成才,读书明理。七、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积累本课成语,明确现代意义用法。3.完成课后练习。板书设计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力陈必要先做托词难以置信现身说法学成自得深为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