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说[唐]柳宗元“蛇”在我们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关于“蛇”的故事和成语有哪些?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现在山西运城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捕蛇者说》是作者被贬到永州任司马时写的,虽然作者在政治上失意,但他仍关心人民疾苦,对于给当时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苛捐杂税,作者尤为憎恨,《捕蛇者说》正反映了作者这一爱憎分明的思想。本篇的特点是在文章末了点明主旨,即所谓“卒显其志”。一、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二、理解对比的写法。三、了解封建社会繁重的赋税及老百姓的痛苦生活,从而增强对新社会的热爱。《捕蛇者说》音频朗读1.mp3蒋氏自述中提到“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这段时间安史之乱、对吐蕃的战争等祸乱接连发生,全国税户比唐玄宗时期减少四分之三,而兵员却增加三分之一。朝廷随意增设税收官,多立名目,旧税加新税,无休无止,民不堪命。尽管在唐德宗时颁布了“两税法”(分夏、秋两次交税,即课文中说的“岁赋其二”),并明文规定不准另外“加敛一文钱”,但不过是一纸空文,事实上税外有税,虽“息兵已久,加税如初”。人民在重赋逼迫下逃往他乡,但悍吏仍不放过,“有流亡则摊出(由存留户共同负担),已重者愈重”。柳宗元“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论断是完全符合当时事实的。——文言字词积累啮()腊()饵()瘘()嗣()莅()蹙()徙()踣()藉()隳()恂()缶()弛()俟()挛()几()死者数()nièxīěrlòusìlìcùxǐbójièhuīxúnfǒuchísìluánjīshuò啮()腊()挛()踠()瘘()疠()嗣()莅()蹙()殚()踣()曩()隳()恂()缶()熙()俟()夫()当()其租入几()死者数()矣死者相藉()谨食()之号呼nièxīluánwǎnlòulìsìlìcùdānbónǎnghuīxúnfǒuxīsìfúdàngjīshuòjièsìháo第一段: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1、黑质而白章:黑色的身体,白色的花纹。质,质地,底子。章,花纹。2、啮(niè):咬。3、得而腊(xī)之以为饵(ěr):把它捉住了晒干制成药饵。腊,干肉,引申为把肉晾干,晒干。饵:药饵。4、去:除掉。5、募(mù):广泛征求。6、当(dàng)其租入:把蛇)当做他的租税缴纳,也就是用蛇抵他的租税。当,当做。入,交纳,缴纳。7、焉代词(代捕蛇这件事)兼语气词。译文(一)永州的山野出产一种奇异的蛇,黑色的皮肤,白色的花纹;它碰到草木,草木都要枯死;如果咬了人,没有医治的办法。然而把它捕捉来,把它的肉晾干制成药饵,可以用来治愈麻疯、手脚蜷曲、脖肿、恶疮,消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毒蛇,每年征收两次,召募能够捕到这种毒蛇的人,让他们捕蛇来抵他应交纳的租税。永州的百姓都争着去干捕蛇这差事。1.本段作者给我们介绍了蛇的哪几方面内容?①产地②体征③毒性④功用2.文中作者用一个字突出了蛇的特点,是哪一个字呢?“异”剧毒3.既然蛇有剧毒,为什么“永之人争奔走焉”呢?它给我们暗示了什么?蛇可以“当其租入”。4.在介绍蛇的时候,作者用到了什么表达方式?交代人们捕蛇的缘由的时候,又是采用哪种表达方式?前者用的是说明,后者是用叙事。本段主要说明了蛇的剧毒及其特殊医疗功能,并交代了永州人争相捕蛇的缘由。它暗示租税比蛇还要毒。运用了对比、反衬手法。(二)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1、专其利:享有捕蛇抵税的好处。专:独自享有.其,代词,代捕蛇抵税。2、死于是:死在这件事上。于,介词,在。是,代词,代捕蛇。3、嗣(sì):继承。4、几(jī)死者数(shuò)矣:几,副词,几乎,差点儿。数,屡次,数次。5、貌若甚戚者:神色好像很悲伤。貌,面貌,面容,容貌,这里是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