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教学经验总结白帽中学汪海坤2008.01现代多媒体及信息技术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而且在支持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所达到的效果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为学生开展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提供有效的帮助。而且,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最深刻影响就是,它提高了学生搜集、分析地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新课程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并依据学校的条件来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新课堂。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整合,是构建地理教学新课堂的关键。所谓“整合”,可通俗地理解为把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各种技术手段较完美、较理想地融合到课程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把计算机作为自己真正的教学工具。但整合不等于混合、不等于替代,整合强调计算机要服务于课程,应用于教育;强调应当设法找出计算机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效果;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自主研究等学习能力的培养。总之,整合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一、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它充分体现了教学中教的特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它的不足是不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程度来选取自己学习的信息、选择学习的途径、确定学习的内容和数量、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而“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模式,它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多地受到学生和教师的欢迎。比如我在教初二地理“森林资源”这部分内容时,上课前从网上搜集下载了大量的森林资源内容,分三个专题放在校园网上,利用视频动画演示黄河泛滥与断流现象,在情境中提出问题:森林破坏后,为何会引起如此严重的后果?然后利用投影仪进行任务驱动,提出学习要求。学生上网查阅信息,分析,整理。教师相机指导。然后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讨论。对“涵养水源”、“调节大气成分”等难点问题,教1师演示下载的课件,加强学生的直观、形象理解。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用所学新知识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并迁移创新,学生针对现实生活中破坏森林的现象和保护森林的办法、意义展开讨论,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作适当评价。上述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学习资料的提供者,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激起兴趣,上网查询、筛选信息,深入进行探究思维,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总结,实现了知识建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素质。二、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新方式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学习者的学习主要不是依赖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的资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师之间开展协作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的,学生由传统的单一知识受体转变为主动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的主体。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帮助学生学会使用电脑并上网操作,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意识,也提高了信息检索技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1.利于进一步开展探究性学习。原来使用的地理教材忽视了学生的“想”和“做”,采用的各种教学手段也往往是以教师操作为主,学生观看为辅,从而影响和束缚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而新的课程理念正是要强调学生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开展以此背景为基础的各种必要的有针对性的积极的活动。所以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而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恰恰可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如在学习到七年级地理上册空气质量高低时,空气质量一方面受自然因素影响,一方面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结合课本第48面3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