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位数和众数1情境引入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们经常要求一些信息“用数据说话”,所以对数据作出恰当的评判是很重要的.某次数学考试,小英得了78分.全班共32人,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22个80分,2个62分,1个30分,1个25分.小英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分为77.4分,所以小英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数学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小英对妈妈说的情况属实吗?你对此有何看法?1情境引入平均数是我们常用的一个数据代表,但是在这里,利用平均数把倒数第五的成绩说成处于班级的“中上水平”显然是不属实的.原因是全班的平均分受到了两个极端数据30分和25分的影响,利用平均数反应问题就出现了偏差.怎样说明这个问题呢?我们需要学习新的数据代表——中位数与众数.2探究发现某公司员工的月工资如下:员工经理副经理职员A职员B职员C职员D职员E职员F职员G月工资/元700044002400200019001800180018001200经理说: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为2700元.职员C说:我的工资是1900元,在公司算中等收入.职员D说:我们好几个人工资都是1800元.一位应聘者心里在琢磨:这个公司员工收入到底怎样呢?你怎样看待该公司员工的收入?2探究发现上述问题中,经理、职员C、职员D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该公司的收入情况:(1)月平均工资2700元,指所有员工工资的平均数是2700元,但只有正、副经理的工资比平均工资高,是他两人的工资把平均工资“拉”高了.员工经理副经理职员A职员B职员C职员D职员E职员F职员G月工资/元7000440024002000190018001800180012002探究发现(2)职员C的工资是1900元,恰好居于所有员工工资的“正中间”(恰有4人的工资比他高,有4人的工资比他低),我们称1900元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3)9个员工中有3个人的工资为1800元,出现的次数最多,我们称1800元是这组数据的众数.员工经理副经理职员A职员B职员C职员D职员E职员F职员G月工资/元7000440024002000190018001800180012002探究发现议一议:你认为用哪个数据表示该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适?用中位数1900元或众数1800元表示该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适些,因为平均数2700元受到了极端值的影响.2探究发现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数据的代表,它们刻画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用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回头望,解释前面示例中小英的数学成绩的问题.3知识运用1.对于一组数据:3,3,2,3,6,3,10,3,6,3,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这组数据的众数是3;B.这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的数值不等;C.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的数值相等;D.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与众数的数值相等.A3知识运用2.2011~2012赛季北京金隅队队员身高的中位数、众数分别是多少?3知识运用3.你课前所调查的20名男同学所穿运动鞋尺码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分别是多少?你认为学校商店应多进哪种尺码的男式运动鞋?4随堂检测点击“随堂训练”,选择“《中位数与众数》随堂检测”.5课堂小结议一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哪些特征?1.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可靠和稳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对这组数据所包含的信息的反映最为充分,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2.用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它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但它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5课堂小结3.用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也比较差,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但它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是人们尤为关心的一种统计量.要根据不同的实际需要,确定是用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来反映数据的平均水平.5课堂小结1.课本习题6.2,T1、2、3;2.收集一组与本班同学相关的生活数据(例如每分钟心跳的次数,眼镜近视的度数、身高、体重等),并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来说明本组数据的特征.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