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的点滴体会黄埔区长洲岛小学曾达生摘要:要想身体健康,就要经常运动。“流水不腐,”,说的是经常流动的水不会腐臭,门轴经常转动就不会虫蛀。人的身体也一样,经常运动就会增强体力,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促进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新陈代谢,达到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由此看来,运动对维持生命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少年儿童,正是生长发育的时期,更需要运动。运动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上好体育课,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有关的体育知识,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和技术,进行各种体育项目的身体练习。各项体育运动都有难点,学生要有自信心,才能完成学习过程。关键词:体育教学活动自信心当今,我国小学生心理素质不佳已成为困扰全社会的一个问题,而在这个问题中,依赖心理过分严重,事事家长包办,处处教师指导的现象尤为突出,久而久之,导致许多小学生自信心不足,不管做什么事做了总是不放心,唯恐做不对,最好等待家长、教师来帮助解决。因此,解决小学生自信心不足的问题,是各学科的共同任务。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一、让每一个学生感受老师的关心并融入到集体中去。在体育教育活动中,经常是分组练习,是小团体的身体练习活动,这样就使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心理距离缩小,相互感到亲切相依,并由此而引起彼此之间的情绪相互共鸣。由于团体的影响力,可促使每个学生以教师和团队中的示范为榜样,努力学习和实践活动。特别是教师在活动中经常以视线接触每个学生,进行心理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情绪状态,并采用目光注视学生的活动,或提醒学生、或拍拍学生的肩膀,表示鼓励、肯定、赞赏、暗示同意;或展示提醒、警告、停止活动的信号;或运用生动、幽默的言语及健康大方的仪表、优美的示范动作唤起学生的兴奋感、惊奇感,好奇性,使每个学生感受到老师在关心他,并使之始终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在小团队中,情感的不断进行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把自己融为集体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成员。这样的集体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基础。二、打破传统,提高要求,让每个学生在挑战中获得自信。人生活在社会,社会在发展,人也在发展,学生们也不例外。如果还用以前的传统的要求来教育我们的学生,学生是“吃”不饱的。我们要打破传统,敢于突破,改变和提高学习要求,让学生面临新的挑战,在不断战胜挑战的过程中树立起自信心。每一个新高度对学生来讲就是一次挑战;每战胜一次挑战,学生们就获得一次成功的体验。例如:在跳高教学过程中,首先是教会学生的跳高动作,然后进行高度的挑战。当每个高度的征服,就让学生在成功中看到了自己的能力,从而对自己有了信心,通过不断的积累,最终树立了不畏困难的自信心。三、区别对待,不同要求,让每个学生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之间有个体差异,所以对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不能“一刀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的可能,使每个学生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对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在低的高度上获得了成功,他才会有向新高度冲击的信心,这样才有利于他们自信心的逐步建立。例如:在200米跑步练习中,能力好的学生与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练习时,让学生从终点往回跑,当能力好的学生到达起点时,能力较差的学生在途中的点做为起点。让他们一起起跑,同学们就会差不多同时到达重点,这样就使学生有成功喜悦,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这时学生自信心的树立会有很大的帮助。四、创设自由空间,让学生有主动探索的机会。在体育活动中,教师不再是“独裁者”,学生们自己决定玩什么和怎样玩。模式也由过去的机械模仿变为学生主动探索。在这样一个自由的空间里,学生们自己思考、自己解决问题,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当任何一样器材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不告诉学生怎样玩,而让学生自己想办法,例如:在体操垫中,对学生说“大家自己动脑筋想想,可以怎么玩?想的办法越多越好。”、“除了这样玩,还可以怎样玩?”等等。长久下来,学生们养成了主动探索的习惯,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学生一次次感受到探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