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队德育工作一、二、三实践探索安徽省宿州市雪枫小学王惜春身为基层教师,作为一名教育者我深知平日所承担的不仅仅是传授文化知识,更是要培养具有高尚品德、文化素养、民族精神的人。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德育是素质教育“质”的保证,德育是育人的灵魂。因而,我们要一方面通过学校自身的德育工作创新实施德育,另一方面要强化多种环境育人功能,运用社会资源,将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共促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使其由一个“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这才是我们德育工作的中心环节。近年来通过学习、探究、实践我在班队德育工作中总结出下列三点体会。一、坚持“一个统帅”作为班级管理者,要将德育的任务内容转化成自己的思想、观点、品德,并采取适当的德育手段、方法,使学生愿意接受德育内容与要求,以便通过品行实践活动,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观点和品德。那就要坚持“一个统帅”也就是围绕目标,以爱国主义为主线,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使德育从时间、内容上承前启后,首尾相接,协调发展。我们在德育工作实践中逐步构建以下教育系统:养成教育系统、传统美德系统、情感教育系统、激励教育系统、体验教育系统和心理教育系统。在每种教育内容的实施和操作中,都不忘确定的“一个目标”,并在各种教育系统的交叉和相互渗透中,寻找最佳切入点,避免形式主义,增强实施性。二、占领“两个课堂”1.在学校里对广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主渠道在第一课堂。我们要立足课堂教学,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夯实素质教育基础,注意发挥各学科的德育功能,坚持做到“双向渗透”,即:将各学科内容渗透到德育课教学之中,使之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说服教力,具有经常性、系统性、规范性和整体性;同时将德育渗透各学科教学之中,使课内教学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从理论上帮助他们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确保德育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2.寓德育于各项活动中,丰富德育教育内容,广开素质途径。加强德育教育,要遵循德育过程的实践性和社会性规律,即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提高,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开辟德育“第二课堂”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如:重视劳动教育,能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懂得劳动的价值,体验劳动的快乐,在劳动中磨练学生的意志,增强学生的顽强毅力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开展更广泛的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活动:古诗诵读、讲故事、辩论赛、绘画、手工制作、小发明、实话实说、少先队课外活动等,这样大大拓宽教育内容,使学生从中得到锻炼和陶冶,形成讲理想、讲奉献、讲责任、讲道德、讲文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遵纪守法、勤奋学习、健康成长的良好风气。三、抓好“三个强化”1.强化环境育人功能。(1)抓住德育主战场,占领主阵地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途径。教室是学生在学校生活、学习的主阵地,干净优雅、规范科学室内环境布置,自然会让学生身心得到陶冶。教室内黑板上方鲜艳的国旗,让学生们心中时刻装着祖国;“学习警言”启示孩子们勤学多思;“班级报”展示学生们爱科学,有知识、讲信用等人生观点;“少先队园地”记录着孩子们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个人光荣事迹,成长实录,由此鞭策着一位位纯真好胜的少年们,促进他们有时时进步。为了让四面墙壁会说话,我巧妙的设置了“看谁进步了”、“我最棒”、“亲亲大自然”、“佳作园地”等各具特色的栏目,充分发挥了育人功能的实效性。开展比一比、赛一赛、争星星、评星星、贴星星、摘星星活动,体现了民主自治、强化教室内环境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努力使静态的事和物变成“活”的教育内容,从而形成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使学生在学校的任何空间都会耳濡目染,受到教育。(2)健全制度,营造德育教学的良好氛围,一位法国著名的教育家说:“纪律就是道德,制度是纪律的定型规范,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起着巩固激烈和导向的作用。对于小学生们,我要求每一日从早读的学习习惯到课间的游戏,从站队做操快、静、齐到放学路队“四起来”——班牌举起来,哨子吹起来,小手摆起来,脚步踏起来;从桌凳整齐齐到学具物品摆放有序;从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