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读是阅读教学重要环节之一”。语文教学其实质就是言语能力的培养,言语能力的核心是语感,语感左右着语文叫的质量和效率,而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涵丰富的情感”。教师要从思想和观念上重视朗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提高朗读示范的质量,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恰当评价学生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从而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校地处农村,学生大都习惯说本地方言,他们能说一口流利的方言,普通话表达却很差。学生中普遍存在字音不准、朗诵无表情、语言水平低下等状况。试想,作为语文能力决定因素之一的语感解决不了,又如何谈得上素质教育呢?著名特级教学孙双金也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从教学的实际情况看,初中学生的朗读能力偏低,追其原因:首先,朗读教学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其次,朗读教学质量低下,只是低层次的读响亮,读正确流利,缺乏对学生感情朗读的具体指导。第三,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测试中对朗读的检测很少甚至没有。同时,对学生朗读的检测、评价缺乏科学性,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第四,由于受教师朗读水平的影响,教学中朗读指导存在许多不当之处。第五,许多学生缺乏对普通话的驾驭能力。特别是农村的中小学校,很多学生不能熟练运用普通话。那么如何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一、教师要从思想上、观念上真正做到重视朗读。许多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方面还不够重视,思想观念还停留在传统教学的模式上:重讲轻读,以讲代读,讲多读少,一问一答,或一问众答。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无法从读中体验、感悟语言的含义,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读”是语文学科的主要特色。苏轼也曾说:“三分诗,七分读”。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还要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坚持用普通话进行交际,教师应以身作则,有一口流利、准确、动听的普通话,起到榜样作用。平时利用课余时间、早读课让学生多听听课文朗读、设立图书角、小小广播台、演讲、小品、舞台剧等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二、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叶圣陶说过:“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这就要求教师要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1、导语激趣法。用激趣的导语,先抛“砖”,以引“玉”,便于学生进入新学情境。特级教师于漪要求授课开头要“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心抓住。由此可见,引人的导语,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重要作用。我在上《春》这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人们在饱受了寒冷的严冬之后,对春天充满了期盼。春天在人们心目中不仅是一个明媚艳丽、鸟语花香的季节,更是有着生命的歌颂对象。看到这些美景,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到草地上干什么呢?想知道吗?请同学们打开书,大声朗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就会知道,学生迫不及待的读起课文来。在尽享诗情画意中去探访作者是怎样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这江南春景图的。2、情境激趣法。如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课,我教的学生都是十三、四岁的少年,心态还不成熟,并喜欢追星。因此,我找来香港歌星--王菲合乐而唱《明月几时有》的VCD碟,在教室播放:“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学生立刻被王菲的悠扬歌声吸引住了,不停地摇头摆脑,在边听边欣赏中,加深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然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译析全词内容,并一起朗读诗歌,使学生加深对这首词的印象,在激趣中促进理解,悟思中尝到喜悦。3、竞赛的激励法。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都有较强的好胜心理,而且通过竞赛可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