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的比较大小”简单教学背后的思考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新教材是按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编写的,对比原课标教材,新教材的例题变得简单,素材背景越来越凸显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更注重方法的引导。但是,我们不少一线的老师仍缺乏新旧教材的对比意识,无法真正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不住教学例题的重难点,新课教学过后学生没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下面是一次调研活动中一位老师对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教学案例,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片段一:复习铺垫情境引入:一棵树今年8岁,另一棵树今年13岁。师:哪棵树的年龄大呢?你是怎样比较的?生1:8是一位数,13是两位数,两位数都比一位数大。生2:因为13在8的后面,所以13比8大。师:同学们的知识真丰富!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的大小比较”。【思考1:课伊始,教师设计了富有儿化色彩的情境,简单有效地复习一位数与两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既注重培养了学生说话表达能力及概括思维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简单的复习铺垫环节从知识层面和情绪上都为新课教学做了充分的准备。而且从本环节也充分地反映出一年级小朋友完全具有用数数的方法去比较100以内数大小的能力。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在新课教学中老师应该怎样去把握、处理学生和教材的起点呢?目标又应该怎样定位呢?这两个问题值得我们一线老师在备课中深思。】片段二:1.教学例5第一个例子:师:用小棒在黑板上摆出42和37两幅图,让学生说出相应的数。师:怎样比较42与37的大小呢?同桌互相讨论一下。师:组织学生汇报。生1:42在37的后面,所以42>37.(此时大部分的学生放下了举高的小手)师:对了,这位同学按数数顺序的方法比较。还有其他方法吗?生2:42里面有4个十,37里面有3个十,4个十比3个十大,所以42>37.(此时只有极个别学生想到这种方法)师:对了,十位上大的数比较大。【思考:2:研读教材,变“读懂”为“领会”。以上教学片断,看似在小组合作学习及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掌握两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似乎已经水到渠成,细细分析教学过程及学生的反应,实则新课教学过后学生的认知能力没有得到发展。在形成、总结方法中,教师没能很好研读教材,深挖教材起点。比较两位数的大小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凭借它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前面100以内数数,绝大部分的孩子已经会判断。而例5作为一个新例题教学意在借助小棒利用数的组成比较“十位不同的两个两位数”的大小。案例中老师是这样处理的:老师演示摆图,学生说出每幅图对应的数,然后提出大问题进行讨论——“怎样比较42与37的大小呢?”孩子们的讨论非常的热烈而且快速,不到1分钟时间小手就刷1刷地举了起来。看似多么高效的小组讨论!可是,汇报时发现大部分孩子只停留在用数数的方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只有极个别的学生能发现用数的组成的方法比较数的大小。更遗憾的是在这个时候老师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当听到有个别声音说到“42里面有4个十,而37里面有3个十,4个十比3个十大”时,便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总结到:比较两位数大小,先比较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数就大。看似热闹、积极、有效的课堂,但是教材编写的意图是什么呢?教学目标的定位又是什么呢?——让学生经历、体验数的组成,从而让学生掌握用数的组成方法比较十位不同的两位数的大小。如果在小组讨论环节上教师稍作处理,把讨论的焦点凝聚在数的组成的方法上,会更突显教材意图,目标的定位会更加准确、恰当。譬如:老师在复习铺垫环节后直接出示42○37让学生比较大小,大部分的学生能运用数数的方法判断出大小。接着老师建议同学们数数这种方法小朋友们都已经学会了,而且它的缺点是比较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发现一种更快捷的比较方法。提示同学们可以利用摆小棒的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在确定、排除了数数的方法再让学生去合作探讨发现新的比较大小方法,通过摆小棒让学生自主经历42和37的组成过程,这样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朝着数的组成方向去想。通过有针对性的小组合作过程,学生自主发现、获得新方法,这样的学习经历、学习的收获会更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