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三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哈六中高三化学组邵伟丽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的实效性被纳到了倍受关注的地位.面对课堂,如何使自己的教学工作实效、高效,如何使化学课堂生活化,如何使课堂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阵地,如何创设开放平等实效的课堂,是每个化学教师面临的问题。有人说实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出来呢?经过两年多的亲身实践教学,现正任六中高三两个理科班化学教学工作的我总结出这样几点,拿来与大家共赏,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我认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首先应反应在学生的“动”,而不是教师一味的舍于。所谓的学生自己“动”起来不是指学生胡乱地说、玩、讲,是教师有目的的创造某种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研究、自己去切磋,而后去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途径。我认为学生的“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动脑思考孔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一个人要想学会学习,首先得学会思考;而一个人学会了如何思考,也就学会了如何学习。由此可见思考之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努力做到特征让学生自己发现、思路让学生自己探索、方法让学生自己寻找、意义让学生自己概括、结论让学生自己验证、难点让学生自己突破。由此在课堂中,必须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学会自己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尝试检验,动口表达总结,从而达到自己知识领域上的小创新,感悟新知,从而体现实效性。二、动手尝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它表明了“行—知—行”这一辨证的认识论观点。因为,通过学生自身活动获取的知识,比从教科书、从他人学来的知识要清楚的多、深刻的多,而且使他们的头脑和身体得到充分的锻炼。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许多的新问题,“能不能这样做”、“能不能那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那样做不行”、“怎样做更好”,这些问题的提出,就能深化学习,促进思维活动,同时,在操作中又可以找寻答案,获取新的知识。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善于抓住实验操作的机会,真正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操作中发芽结果。并且操作要到位,使学生思维结果物质化,让学生看到自己动手的成果,体验创新的快乐,从而引发进一步动手探索的欲望和精神,从而达到实效性。三、动口交流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的结果。人们思维的过程和活动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反之,语言的表达也将促进思维的更加精确。特别是在学生对新问题有了一个解决的初步设想之后,想确定方法的正确性,需要动口交流;或是刚有点思路,接下来却无从下手时,希望别人给点提示时,也需要动口交流;还有就是一点头绪也没有,希望别人给点启发,还需要动口交流。当然啦,从中不难看出,思维的层次有高有低,但是就在这个动口的过程中,大家都有所收获,都有所提高,这就足够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源于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而教师则不要放过任何一个教育契机,也就是让学生充分的“动”起来,从而真正提高教学实效性.另外我还认为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是说有效性的实现要立足课堂,效率高就是要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工作效率,如果以延长工作时间、牺牲学生的休息时间为代价那就是在降低工作效率,结果是劳心劳力,还会遭来学生满心的不满。当然我不是说就不需要个别辅导,对我们这样的大班额,任何时候都是需要的,按照多元智能观的说法我们知道人的发展是有差异的,但辅导要想真正落实还是要有针对性才行,要想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关键还是在课堂,因为每节课我们都要给学生传授新的知识,如果不做到堂堂清,日日清,日积月累旧帐未清新帐又来,教师学生成了可怜的杨白劳天天都不见天日,何苦来哉!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关键在于课前的教材研究,教学目标要烂熟于胸,教学方法要反复推敲,课堂上要运筹帷幄,课后要仔细回顾反思得失,及时了解学生的疑惑和知识的缺漏,及时反馈.长此以往课堂教学水平提高了,“强将”手下岂会有“弱兵”,在你的手下将来一定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