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宣宗李忱•及(白居易)再来长安,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倡妓,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哉?”由是增价。•又(余)昨过汉南日,适遇主人集众娱乐,他宾诸妓见仆来,指而相顾曰:此是《秦中吟》、《长恨歌》主耳。•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有咏仆诗者。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用辞尖锐,主题鲜明。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而自从元和十年,掌权的达官贵人们恼怒他的诗,借口把他贬为江州司马后白居易写了大量的“闲适诗”、“感伤诗”。《琵琶行》就是白居易在元和十年,被贬不到一年的时候写下的一篇“感伤诗”。《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是一首歌行体的长篇叙事诗。白居易另外还有一篇非常有名的长篇歌行体叫《长恨歌》。歌、行、引,本来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种名称不同,其实并没有严格区别。它们的音节和格律都比较自由,所以白居易用这种手法很自如。在正文前面,作者有一段小序。交代、、和。说明写作的原因,并为全诗定下了的感情基调。时间地点人物故事概况凄切整体感知•1、请认真读课文,概括诗歌每节的内容。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琵琶女诉身世苦同病相怜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略写)•(暗写)侧面烘托琵琶女的技艺高超。2、文中写了琵琶女几次演奏?第二次:(明写)琵琶女奏《霓裳》《六幺》(详写)•第三次:•“感我此言”“却坐促弦弦转急”(略写)•(明写)“凄凄不似……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一、江头送客闻琵琶1、“枫叶荻花秋瑟瑟”有什么作用?明确:1、枫叶荻花瑟瑟,渲染离别时的萧瑟愁绪。2、在全文开头,奠定全诗悲怨哀凄的基调。2、“别时茫茫江浸月”有什么作用?明确: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烘托出送别客人时的感伤孤寂之情。二、江上聆听琵琶曲•1、请认真读第二节,为段落分层。•第一层:寻声—半遮面•第二层:转轴—如裂帛•第三层:东船—秋月白•邀请琵琶女•乐音悠扬(主体)•侧面烘托技艺高超•2、都说这首诗歌在音乐摹写方面很有特点,请问诗人如何将“仙乐”表现出来?•1、如急雨•2、如私语•3、珠玉落盘•4、花底莺语•5、冰泉冷涩•6、银瓶乍破•7、铁骑突出•8、如裂帛•(1)请找出描写乐声的八个比喻句所描写的音乐的特征1、粗重急骤2、轻微柔婉3、清脆圆润4、宛转流畅5、阻塞压抑6、激越奔涌7、高亢雄壮8、短促急迫(2)“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一句在诗歌中有何作用?•明确:•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从侧面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1)、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为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纷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视觉、听觉融通——通感)•2)、用“嘈嘈”“切切”等象声和“间关”“幽咽”等双声词来描摹琵琶声,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3)、一曲虽终,而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2、都说这首诗歌在音乐摹写方面很有特点,请问诗人如何将“仙乐”表现出来?三、琵琶女诉身世苦•1、琵琶女的身世苦体现在那些方面?•(1)离乡漂泊•(2)年老色衰•(3)委身贾人•(4)独守空船2、“绕船明月江水寒”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