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发展对习惯的形成教育启示通过学习人格发展心理学,使我对在行为主义和社会认知理论对人格发展的影响有了更深的了解。第一,行为习惯是人格发展的基石来自学习理论的观点。把行为与人格发展视为学习的结果。他提到刺激反应间的连接是人类发展的基石。社会性和人格的发展都是以新的和更复杂的习惯逐渐获得为标志的联系过程。习惯可能通过各种学习方式获得,学习方式包括经典的条件刺激和操作性的条件刺激。经典的条件刺激时把本来两个无关的刺激建立联系。如果这个联系不断加强,就会成为一种行为习惯。还有的学习方法就是,当孩子做出某种好的行为,就给他奖励;坏的行为,就给他惩罚。还有就是观察学习的方法。最后使这个连接非常强大,形成一种习惯式,自动化式。还有一种行为主义的论断就是,人格是由一系列行为习惯所构成。每一种习惯都代表了,习得的刺激反应的连接。它不仅仅是外界受到刺激就有反应,它还要跟他的内在动力连接。他有内在的动机内在的需要,所以,在培养习惯时就要考虑孩子的需要。他社会交往的需要怎么样,他追求成功的需要怎么样。你需要培养的东西应该转化成他内在的需要。只有这样你这种习惯的养成才会奏效第三个就是新行为理论。他相信个体的行为时有规则的,可预测的。重视环境对行为的影响。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就会塑造什么样的习惯。对于人类行为,认为受到外界刺激事件的强化和惩罚控制,不是由内部因素所控制的。大部分社会行为是因自发的操作性行为的结果而引发的。也就是,孩子以后是不是做某种行为,和他所受的奖励和惩罚是有关的。因此,我们教师在看到孩子好的行为时一定要积极强化。不要太吝惜自己表扬语言。若他所做的好行为没有及时强化,就很难形成习惯,尤其对年龄较小的孩子,更需要得到肯定。某些老师认为,纠正孩子的坏习惯更重要,忽略了对孩子的奖赏。这样,使得某些孩子为了受到老师的注意,故意做一些不好的事情。这种注意实际上强调了孩子的不良习惯。这个理论特别强调外界的奖励和惩罚对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作用。第二个观点,行为习惯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并不是我们所采取的教育手段对每一个学生都奏效。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时要关注个体差异。我们在培养他行为习惯时,要想到孩子在气质类型、家庭因素、生活经历、期望等的不同。一种塑造行为的方法,可能对一些孩子很有意义,而对另一些孩子完全不起作用。因此你一定要考虑到你的评价标准是否适合孩子。考虑到孩子是外向型还是内向型,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稳定型还是不稳定型等等因素对你所实施的教育的影响。行为习惯不是孤立的,有时候他需要带有激发它的感情在里面,在一些学校的做法中,采取的就是以情动人,自信、满足感、幸福感、快乐感等,通过激发他的情感,使他有了情感体验,然后促进他表现出一种行为。而另一种时候则需要从行为入手。虽然我们的工作是行为习惯的养成,但是切入点不是单一的。不同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所需要采取的教育方法是不相同的。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侧重点也是不同的。通过要从家庭环境,遗传因素,奖惩的方式、时机等方面促进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是含有技术性的。如何让孩子参与评价的问题?参与者评价什么,评价间隔多长,评价项目,评价的方式,评价的主体等。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我们设计的培养项目有那么多,孩子们都能做得到吗?我们并不是要培养完人。健康人格发展有一条就是要阅纳自己,阅纳就是接受,接受自己不仅包括好的方面,也包括自己的缺点。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塑造行为习惯时,重点侧重塑造哪些。因为在社会行为规范中,有些是倡导性的,也有一些是禁止性的,还有一些属于两者之间的。这就要求我们考虑,在行为塑造时我们关注哪些,是不是塑造一切行为。有一些是孩子从内心想做的,他有内在动机;还有一些是社会要求他必须做的,是社会规范的要求。如果不这么做会受到社会的制裁,社会舆论的影响,甚至对自己造成相当大的伤害。这包括有不同层次的要求。虽然我们都希望孩子成为高尚的人,但是我们在教育的时候不能忽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