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⑴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知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知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⑵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⑶通过学生实验探究,知道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阿基米德原理;⑷会求浮力的大小。二、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⑵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运用知识分析归纳的能力;⑶通过学生实验探究,知道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培养学生的猜想假设、实验设计能力等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有步骤进行实验的条理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⑵通过实验探究过程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合作精神与能力。1.知识与技能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浮力》这章一直以来都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之一。如何在教学中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需要从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入手。所以本章的重点是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样也就可以突破难点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而本节所教授知识浮力的概念又贯穿全章,“称重法”测浮力又是本章各节的探究基础,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称重法”测浮力为本节重点。而本节的探究浮力影响因素比较多,开放性较强,因此为本节的难点。教学对象分析浮力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得到的一些结论是片面的。针对学生的一些错误观点,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寻找真理。当然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总体来说比较差。因此,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实验探究活动,运用已学知识与问题结合推导和探究影响浮力的因素。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1.本节课从观看录像引出学生生活中能感受到的浮力现象入手,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重现浮力的存在。然后在老师指导下的进行了一系列学生实验进行有关浮力存在和浮力产生原因的实验,为随后学习科学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做必要的知识铺垫。2.进行科学探究:每4人一组,用教材中所展示的操作为主辅以发挥学生富有创意性的实验设想进行实验。由于时间有限学生不能动手探究每一个猜想的因素,因此在分组实验的基础上从浮力的产生入手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理论推导加深学生理解3.采用形象具体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行适当的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起到巩固作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4.教学方法采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教具学具小木块、水槽、溢水杯、弹簧测力计、细线、石块、铝块、铜块、烧杯、水、浓盐水、橡皮泥。教学过程设计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1、观看录像:“死海不死”录像,、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提出问题:请大家想一想生活中物体漂浮的例子,那么这些漂浮的物体受力情况如何?请学生对其进行受力分析2、演示:把石块、木块投入盛水的水槽中,石块下沉木块上浮那么石块受到浮力吗?教学设计说明:在教师引导下,从生活中观察到的大量浮力现象并提出与浮力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二、实验探究过程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分组交流、讨论:1.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方向怎样?2.漂浮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下沉物体是否受浮力?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板书。下面我们先探究:什么是浮力,有无方向,方向向哪?(投影)探究一: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学生体验:利用桌面上的学具,将乒乓球放入水中并逐渐压入水底,然后放手。一是体会:手的感觉;二是观察:小木块最终的情况的受力分析得出浮力和重力为一对平衡力。尝试得出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结论。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投影)板书:一、什么是浮力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2.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投影)二、浮力大小的测量演示:在弹簧测计的下面悬挂一个石块,把石块浸入水中,比较前后两次测力计的读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