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色可餐——蔬果创意造型【摘要】利用常见的各种食材进行创作,根据材料本身固有的色泽、质感、肌理和形状进行联想,尽可能保留与发挥材料本身的美感,力求用最少的加工获得最有艺术效果,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力。【教材分析】本课是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自行研究开发的,其目的是为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善于利用各种蔬果原材料,通过看、想、做等方式学习如何利用各种食材进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对常见食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设计和利用的能力。1.教材地位及作用1.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信息量的增加,教材本身的内容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孩子的需要,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不断挖掘身边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整合,设计深受学生喜欢的教学内容。2.感受自然的美,增强学生的生活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体验过果蔬造型的乐趣,并善于发现和表现生活中的美。2.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发现食材特有的属性,运用跳跃性思维,使之找到蔬果与欲创物之间的关联,并适当采用切、割、挖、刻等技巧,进行创作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2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巧妙地利用材料原有的形状,色彩,质感等因素创造新事物。3.教学重点、难点:1.观察、发现食材自身的美感,运用艺术手段和丰富的想象力对各种蔬果进行创意造型,完成出具有审美特征的新作品。2.以各种蔬果为载体进行创造,通过用削、剪、插、刻、接等方法使作品形象、生动。【学情分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知识面逐渐开阔,对事物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形成了一定的审美趣味,他们的美术创作中反而变得理智、拘禁、呆板。本课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巧妙地利用材料原有的形状,色彩,质感等因素创造新事物。【教学策略】本课教学主要采用教师示范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发现、利用各种食材进行创作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对常见材料进行创造性的开发、设计和利用的能力,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引导学生在寻找、发现、设计制作中感受成功的快感,体验艺术创作活动的乐趣。【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人类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和动物有一点是很相似的,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我们每天都要解决“吃”的问题。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以食表意”。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直到现在人们见面打招呼通常还会问“你吃了吗”?足见饮食文化的地位。现在人们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人们早已不满足于吃饱肚子,已将饮食视作一种文化进行研究。中华饮食讲究“色、香、味、型”的搭配。这足以说明人们已不甘于足于味觉上的满足,还要追求菜品的艺术美感,达到视觉上的享受。首先,我们来看一组图片,这是前一阵刚刚看过的《厨王争霸赛》的参赛作品:例如:图片1——3对于这些菜品,其味道我们暂且不论,单单是它们的艺术造型和色彩搭配,已经让我们叹为观止。而在这一件件精美的食物造型中,我们不难发现,天然食材的有着颜料和纸张所达不到的色泽,质感,生命力。它也可以作为一种造型素材来表达我们的创意主张。面对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食材,我们首先要对其特质有一定的了解,从色泽上看----图片4,从形状上看----图片5,当我们面对这些可爱的素材,是不是也有一种创作的冲动?怎么样将我们的智慧与灵感融入其中,让这些普通的原材料变得精致美丽、秀色可餐呢?接下来就进行我们今天的内容——蔬果造型表现。二、欣赏与探究:1、课件展示:找出相关联的形象,进行高度概括,已达到作品的神似。如《点睛成鱼》《凶狠的苹果》《雷霆大发》《小羊吃草》《姐妹情深》《孔雀开屏》《菲尔普斯》等,欣赏并分析这些作品分别由哪些食材完成的,分别采用了哪些制作手法,并指出这些食材的特点。2、欣赏有蔬菜做成的礼服、帽子、包包等,看一看怎样巧妙利用食材特有的色彩进行合理搭配。3、请同学们展开联想,你喜欢哪一类型的作品,为什么?如果这些食材在你的手里你将怎样处理,你有哪些好的创意?三、技法展示:教师根据原材料特点介绍塑型的基本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