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就是将德育本身的因素与小学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使其水乳交融,自然生长,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一、言传身教,渗透人格魅力教育德育教育就是陶冶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自身的形象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深刻的。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教师要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的职责,以自己的真诚去换取学生的真诚,以自己的品德去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感化学生,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德育示范性优势,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例如:教师上课时,着装朴素得体、简单大方而不华贵,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一种无形的教育和引导,引导学生不穿奇装异服,教育学生不互相攀比,不要总买特别昂贵的衣服,使学生有正确的审美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讲普通话,语言清楚,板书整齐、书写规范。对学生有爱心,不歧视学困生,辅导学困生要耐心细致,要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多多鼓励他们,对他们说:“你进步了或你也非常棒等”,利用肢体语言,摸摸他的头等等,这1样学生会感到教师是和蔼的、亲切的、慈爱的,学生会愿意与教师交流。如果在教学中,老师总是绷着面孔、不苟言笑,则教室里的气氛必然紧张、严肃,师生之间容易产生一种压抑感,学生就不愿意与老师交流,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更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和潜能。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真正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自身的言传身教,要善于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教育,这种教育作用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也是巨大的、深远的。二、巧创情境,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们感到厌烦,不要把他们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们的整个身心充满欢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不要生拉硬拽,而要做一个“有心人”,教师可以通过巧妙地创设情境,让学习在孩子们快乐的参与中变成一种享受,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例如:一年级数学第二页数一数,出示的是“可爱的校园”,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图中的情景,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观察自己美丽的校园,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学校、爱集体的良好品德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我们今天美好的学习机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在美好的校园里努力学习,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为我们家乡的建设做自己的贡献。在教学例题“绿化祖国采集树种,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采集20千克,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采集25千克。两个年级一共采集多少千克?在讲应用题时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2教育学生爱护校内外、公共场所的花草树木,教育学生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从小要懂得保护好我们的生活环境,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三、与教材有机结合,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精神是做人的核心,这对成长中的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俗话说“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一个人一旦将崇高的爱国情怀和眼前的学习结合起来,他们的兴趣是长久的,其间发挥的潜能更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教材有机结合,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充分挖掘教材的爱国题材,优化教学过程,发挥教材本身的思想教育功能,不失时机的潜移默化的渗透。例如:数学“时、分、秒”的教学时,课文以我们赢了为课题,用多媒体展...